《道藏》學習班006-008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四九八年五月十七
原創
連載


《道藏》學習班006



首先讲一下中国书画的起源

书画同源这话被搞艺术的说烂了

但是同源  源自哪   没几个人知道

书画同源  源自一画

就是人类制造痕迹最基本的动作

伏羲氏一画分天地    书画自此诞生

一条横线  画出了许多东西   ,是阳爻,是地平线,同时也画出了天地,阴阳,等。

 

《道藏》學習班006-008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易占体系,衍生出了图像,以及后来的文字

 

QQ图片20190711123913.png

谈到文字,扯远一点,我讲一段一个道门历代口耳相传的史料

当年黄帝下令造文字,承接这个任务的其实有三人

第一个人,通神,直接把天上的云篆天书拿来要用,然后黄帝和众臣认为,不行,这个不是大多数人能承受得了的

 

《道藏》學習班006-008

《道藏》學習班006-008

《道經》中繼承的云篆

 

第二個人叫  且(ju)誦,造的是纯标音文字,就是拼音,然后黄帝和众臣认为,这个太低级了,没法教化万民,也就是,用这个没文化

然后就是仓颉,在云篆的基础上,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灵鸟瑞兽之迹,造出了华夏文字

 

《道藏》學習班006-008

倉頡最早28

 

最终方案,采用仓颉的文字,拼音文字,给傻了吧唧的夷狄用了

这三种方案,其实也对应三才:云篆  天,仓颉字  人,拼音字

用云篆天书者,神仙也,用华夏字者,人也,用拼音字者,不太算人也

《世本》:造書者眾也,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下面说画,中国画最一开始,画的是就是万物的气与形的统一体,因为上古之人心思纯静,能看到万物内在气的形态和运变

这决定中国画从一开始就不是写粗形的,西画美其名曰写实,其实写的是最外表的那种粗形

中国画则同时可以表现各个层面的

周汉时代有一种纹叫云气纹

就是继承上古时代人们对  天空行云内在之气  的表现方式

 

QQ图片20190711124522.png

龍山文化的   日出  雲氣   山頂

 

所以中国人画云   从来不画成棉花状

既是一幅圖,又是一個字。  亦即    

 

timg (38).jpg

timg (39).jpg

汉代云气纹

 

西画云彩从没见过这样的,因为西洋人只观察到粗形,画的都是棉花状


QQ图片20190711124830.png 

 


QQ图片20190711124925.png

後世篆刻中的雲氣藝術

 

大家可能都熟悉扁鹊洞视人内脏的本领,其实这在上古时代很普遍,当时的人心思纯静凝和,感知力更强。现代人心思繁杂,用机过重,依赖工具太过度,所以感知力相对迟钝。

这就是为什么传统艺术相对洋玩意,不流行

 

QQ图片20190711125025.png

道家讲究忘机,人不忘机,心思虽细,但感知力会越来越迟钝,艺术上也越来越庸俗。佛教就是个例子,天天想着赚取功德,往生西方基乐世界

西方基乐世界金沙铺地,房子都是金的,这种世界有什么美感?典型暴发户审美

 

QQ图片20190711125038.png

佛教徒心目中的基乐世界大概就是这样

 

QQ图片20190711125049.png

極樂世界

 

因为佛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只有男人

所以叫基樂也行?所以可称 基乐世界 

 

插一句:我就特反感被文化污染的道教五道輪迴  什麼不同等級的人  經過金橋、銀橋、銅橋、石橋、竹橋

 

再看道家仙山,石头是石头,云还是云,却令人感觉清静逍遥

這媚俗得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就是跟佛教描述極樂世界學的

 

QQ图片20190711125156.png

QQ图片20190711125206.png

华夏中土本身就是灵秀之地,造就了华夏人独一无二的艺术追求,华夏人不必欣赏西洋的艺术,西洋人也没必要欣赏华夏艺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继续从云气纹说起

 

云气纹是动势的,从各种类似云气纹这样有动势的基本图式上,纯化出了后世工笔画的勾勒法

 

现在教科书喜欢把工笔画的轮廓,书法的点画称作线条,说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这纯属放屁

 

线条是单一的,没有变化的均匀的线,是纯粹的西画概念,就像铅笔画出来的那种线一样

 

而中国的勾勒和点画,变化丰富而微妙,充满动势,最合适的名称是

QQ图片20190711125315.png

《芥子園畫譜》之蘭

 

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在用,纹来自于气。气是中国艺术之根。

葉子並無西畫之明暗來表達立體感,但呈現出來的葉子立體感、動勢   非常強烈

如果一个人画的东西笔法单一缺少变化,就会显得没生气。

书法也是,如果写得都像乾隆那样笔法单一就完了。

 


QQ图片20190711125401.png

QQ图片20190711125413.png

 

上面是乾隆的字,下面是王羲之的字。

 

QQ图片20190711125454.png

前幾課講到日本人的兩種極端  要麼高雅  要麼極端  我其實很想講他們本質原因是基因

 

中国基因多的关西人,工艺,艺术普遍高于关东人

阿伊努人、南島人、馬來種、通古斯人、漢人等雜交   很多東西真的是基因裡面的  並非你學學就能改變

关东主要是绳纹基因

日本人太杂种,没办法啊

 

刚用了工笔这个词

其实工笔写意这个分法也是后来人搞的

画的有意韵的,都写意啊

画的工致的,都可以叫工笔

 

QQ图片20190711125527.png

這幅圖例子很好  整體看是工筆  細看根本不是後世的工筆  就是寫意

这种画看似内容不多,用笔简练,其实对用墨技巧要求特别特别高,后世所谓写意画,其实就是功夫不行还想装艺术家,为功夫浅找借口

 

QQ图片20190711125541.png

QQ图片20190711125551.png

 

 

 


當代寫意

 

QQ图片20190711125602.png

QQ图片20190711125612.png

QQ图片20190711125622.png


上面两个是南宋的

下面三个是现代的

倒数第二个是大名鼎鼎的齐白石的

 

倒数第一个是潘天寿的

所有这些用两字可以概括:粗恶

 

观察入微,才能画出动态神韵灵性,当代画的只是形而下的有个外貌而已。

 


《道藏》學習班007


今日正逢女娲生日,我们先庆祝一下下。


娲皇氏,是我最敬爱的祖先,没有之一。

关于娲皇氏的人物考证,之前有一篇关于女娲到底是是否人首蛇身的文章。

 

不过此文并未从历史角度阐述女娲在历史中的具体形象,仅作参考。

关于道藏,上次我们讲历史,仅说到了一半,

今天借助女娲生日,继续开启中国历史课的大揭秘

 

我在道藏005课时,发过一篇  《中国历史到底有多久》让大家先预习一下,

不知道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呢?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补天,女娲还造人,女娲还与伏羲结合生育人类。

如果组合起来看,这就有点矛盾了。为什么呢?

既然女娲造人,那又为何同时存在于伏羲结合生育人类的故事呢?

女娲造人的故事,最出名。伏羲、神農次之。

 

 


 

 

这是湖南的神农氏雕像 

 

除了典型代表的谷物,代表农业,还有牛角之形象。

而伏羲,因为造神,所以奉为天皇。

女娲,因为造人,则是人皇。

神农,造大地生灵之故,为地皇。

但是,可能大家最不喜欢我说但是了

——但是,这三皇是后三皇。(见前几堂课的初三皇、中三皇)

 

初三皇和中三皇基本没有别的版本,唯独这后三皇版本众多,

其中以《白虎通义》记载的最为广泛。

也有改神农为人皇,女娲为地皇的。还有干脆去掉女娲,改黄帝为人皇的。

这一改就乱套了,这就是为何道教神灵或中国神灵会出现分化的缘故。

 

大家注意看我刚才发的这个日历表格,后土皇地祇,也是今天生日。

后土,不用说,就是大地之母,理所当然的地皇。

其实啊,后土和女娲原本就是一体分化。

本来女娲是造人,被供奉为人皇,但把她改为地皇,认为她应该主宰大地,于是乎后土就出现了。

换言之,后土其实就是女娲的分化体。

如果没有研究透这点上古史的来龙去脉,就搞不懂后土神的真实面貌,更不清楚祂的来源。注意,我这称神的第三人称,用的是「祂」。

之前的课,我们也讲到过,带示字旁的,都是表示与神性有关的。

在中国固有概念中,一切神圣伟大的,第三人称应该称「祂」。

然而白话文运动之后,只有他、她、它,一般用它表示,非常不敬。

当然,也发明了个祖国母亲的称谓,称为「她」,

但远远不够用「祂」来称呼好。

祖国不是你的母亲,不然你的外公外婆是谁啊?这是题外话哈。

我们回到话题。后土皇地祇的神格,实际上就是女娲人格的分化。这点大家不难理解吧?

 

再回到我们中国历史的问题。

首先是初三皇: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

然后是中三皇:中天皇、中地皇、中人皇。

其中,中人皇纪,又被称之为九头纪;之后是五龙纪,一共五个朝代分治;之后是摄提纪,五十九个朝代分治。从人皇纪算起,摄提纪是第三个。

摄提是什么意思,今日我也参不透。

后来大概在商周时代,摄提作为星名保留下来

岁星在寅,称之为摄提。寅,地支第三位。也符合人皇算起第三纪的数字。

屈原在《离骚》中说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意思是说,摄提(寅)年孟陬(寅)月庚寅日,牛笔轰轰的我屈原降生了。

因此他很自豪,因为三个寅。

屈原留下的作品中,至少证明了摄提纪乃至十纪存在的零星记忆。

摄提纪之后,是合雒纪。三个朝代。

之后是连通纪,六个朝代。

之后是叙命纪,四个朝代。

之后是循蜚纪,二十二个朝代。

葛洪的《枕中书》中,称修飞。古有修飞纪,其实就是循蜚纪。

毕竟历史太久远,语言同音、近音变化太正常不过了。

还好有幸生中华人,语言文字相对稳定,换着其他语言,早就磨灭得灰都不剩了。

从天皇纪到叙命纪,古籍记载是穴居。

循蜚纪开始,有所改变,但主体还是穴居。

《路史》称,循蜚纪二十二氏,皆穴居之世也。

循蜚纪之后是因提纪,十三个朝代。第一个朝代叫辰放。发明了最早的卉服。

什么是卉服呢?

简单的说,就是后来汉服中的【蔽膝】。

 



中间这一块就是【蔽膝】。

 

古籍记载,辰放时多阴风,故而发明了这个。

同时开启了后来华夏人的永久形象——束发。

所谓束发,就是头发束在头顶,扎一个发髻。无论男女,此形象皆精神、壮美。

古初之人卉服蔽體,至辰放氏時多陰風,乃教民搴木茹皮以禦風霜,綯發乇首以去靈雨,而民從之。命之曰衣皮之人。教民搴木茹皮束髪潤首。

 


而今,只有道士还保留了古中国人的束发形象。

我经常束发外出,人们往往以为是道士,或在一旁惊呼:道士。

证明在骨子里,广大的中国人已经忘了老祖宗的真正形象了。

束发不是道士特有,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的基本形象。

 

关于束发,有一个话题要讲一下

 

话说明朝末年,崇祯帝年间,西班牙一个传教士来到中国。

他历经了明朝灭亡,和满清入关。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大中国志》。

《大中国志》中记载,明朝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令人神往,风度翩翩,衣服犹如神仙般一样。

而大街上理发店,比饭店还多。注意,是理发,不是剃发。

明朝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整理发型,是比吃饭还重要的事,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理发店。

束发,在古中国应该说是非常庞大的民间产业,很系统,很有规模,

不像现在束发仅仅简单的几种。

之前的束发,应该会有各种花样,但绝不非主流。

大家注意看看兵马俑就知道了, 注意观察他们的发型,到底有多少种?

 


仅后脑勺的辫发就有很多种。

而这些是自己无法操作的,故而都需要他人操作,

所以才会有专门为人理发、装束的理发店。

军人是要打仗的,特别是步兵,一直在地上跑,

若长发对自己行军有所障碍,可奈何?

所以不难想象,像兵马俑这种发型,应该一次可以稳固十天半月。

而《大中国志》中记载的明朝理发店,估计就是帮人整理、装束、稳固发型的。

当剃发易服后,这种产业消失,这些束发系统的技巧也失传,

以至于今人恢复束发出现种种问题。

《大中国志》记载很有意思,明朝时人的精神需求非常高,不然为何那么在乎自己的形象。这是一种精致生活啊。

作者曾经伙同几个外国人,在杭州做过实验,测试明朝时中国人的诚信度。

随便找个路人,声称自己是外国人,什么也看不懂,人生地不熟,然后需要买东西,把钱给中国人,他们就在原地等。

《大中国志》中记载,屡次试探,没有一个中国人拿钱跑掉的,都是买好东西后回到原地交给他们。

所以,作者非常惊讶,这要是放在欧洲,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而满清入关后,书中形容,形若枯槁,有如僵尸一般,毫无生气。

满清入关,对中国人的精神破坏,以至于今日尚未恢复元气。

那么多人麻木不仁,那么多人精神萎靡,那么多人尔虞我诈。这其实是满清入关带来的破坏后遗症。

 

因提纪之后,是禅通纪。禅通纪开始封禅,始于伏羲。

禅通纪之后,是疏仡纪,始于黄帝。

然后接下来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历史了,五帝、夏商周、秦汉等等。

天皇、地皇年代失考,

从中人皇纪算起,《广雅》记载的,可以推算至于今年,2762498年。

当然,也有其他年代不同版本,但都是2376等几个数字换来换去的,估计是传写的过程中出现了讹化,

暂时以《广雅》为标准,但这个年代也有可能被推翻。

 

为什么要了解上古历史?

因道教中占主要地位的神灵体系和法脉传承,皆与上古历史割裂不开,

后世封神虽多,但非道教之本真面貌。

而道教信仰者们最最关心的,也是道教历史。

说道教历史,离不开中国历史。

并且,道教历史并非现在普遍认为的从汉末张道陵才开始。

把道教锁定在张道陵才开始,是清朝干的事。

明和以前的文献,从未认为道教仅从张道陵开始。

清朝信佛,且是藏传佛教,这个大家都知道

他们为了争夺信仰民众基础,通过官方手段,阉割道教历史,

一则让道教历史短于佛教,二则割裂上古文脉。

 


满清时,连帽子中间都是佛,北京更是修建大量藏传佛教建筑。

那道教到底有多久呢?

按照我们目前的文献来看,能查到的最早文献,提到的是《墨子》。

《墨子》在《非儒》篇说道: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墨子批儒,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他这一段批的是,儒家自以为自己是道教,其实是贼天下之人。

可见,至少在春秋时期,道教的概念存在的,并且是有道之教才能被称之为道教。   

如何有道?

道的概念乃道家核心阐述。

先秦时代,中国人把唯一真理称之为道。

专门阐述这个道的流派,叫道家。

以这个道为核心发展为一定影响的,叫道教。

那时候道教还并不是某一家自称就是,而是必须获得广大认可才行。

换言之,道教代表着正统中国之教。

当然诸子百家都想自称自己是道教。

儒家也如此自称,估计是有儒家文献的,只是后来被刻意删除了。

就这自称,被墨家批评。

墨子批评有两层含义,

一是,你儒家不是道教,是贼。

二是,我墨家才是道教。

 

所以,先秦先是道裂为百家,而百家皆争道教之名。


 

《道藏》學習班008

接着上一讲,我们说到了墨家在批儒家的时候道出一个春秋时期实际存在的现象,

那就是诸子百家都在争道教之名

——相当于现在争谁是正统,谁是真理一样,所以才有百家阐道。

而那个时候的道教,与后来的道教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来,按照历史正常发展,出现后来的道教可能性不大。

但为什么出现了呢?

 

这是在讲道教真正历史时,不得不说的一个敏感话题,

无法避免,是必须要面对的历史事实,即独尊儒术。

 

我们都知道,汉朝建立,前六人七任皇帝,代代明君,

所以创造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神话。

日本人形容这段中国历史,说像开了挂似的。

 

(话外:开挂之义,就是电脑游戏中,正常的游戏升级很慢,很难。

而花钱买外挂的人,在玩游戏过程中成功避免各种危险,杀敌也快。)

 

说中国历史在隋唐之前像开了挂似的,这一点都不是吹捧,尤其是西汉时代。

其实汉朝建立,一开始很弱很弱,被匈奴围住,汉高祖还差点丧命,

并且还屈辱的送公主去和亲。

但当时的国情实在是打不起仗。

所以,西汉早期都奉行了黄老道家学说来治国,亦即:无为而治。让人民自由发展,不要过多的干涉。

特别是汉文帝、汉景帝,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强大,中国人妇孺皆知。

但汉武帝的强大是他爸爸、他爷爷给他打下了基础。

若无文景之治,再高明的汉武帝也干不出大事。

 

文景两朝的成果,可以说根深蒂固。

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窦太后,也是黄老学说的拥护者。

她辅助汉文帝、汉景帝功劳很大,

但同时,也犯了吕后的错误(或许在今天看来不是错误)——后宫干政,

以至于汉武帝登基后,她的势力还是很大。

 

而汉武帝年纪轻轻,十八岁登基,总想干点大事。

但是朝臣都是他奶奶的势力,所以新皇帝等于是摆设。

但是他不甘心啊,总想改变这个局面,于是他要建立自己的信仰团队,培养自己的亲信。

正在此时,董仲舒摸清了汉武帝的想法,既然窦太后信道家,于是把儒家推荐给了皇帝。

一拍即合之下,皇帝的新招臣下考试内容变成儒家的,招来之后自然变成以汉武帝为中心的团结力量。

没过多久,窦太后就去世,新的儒家朝臣势力正式登场。

 

其实汉武帝骨子里并不信儒家那一套,

但是为了从他奶奶手中夺权,得培养自己的信仰团体,称之为汉武帝思想,刘彻主义,都行。

独尊儒术之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儒家至少占据中国朝堂两千多年。

把儒家发展出儒教,大量神化刘姓皇权的书籍出现,这就是西汉时期的纬书。

纬书内容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谶纬学发展而来。

后来的汉朝皇帝,虽然也有对独尊儒术不爽的,但已经改变不了被培养起来的儒家势力了。

汉宣帝就是个例子。

汉宣帝的伟大,丝毫不逊于汉武帝。但人们看伟大只喜欢看有没有武功杀伐,对文治喜欢忽略,

导致汉武帝的光芒掩盖住了汉宣帝。

汉宣帝刚登基时,问朝臣:董仲舒何在?这时,有人回答他说,董仲舒早就去世了。

汉宣帝又问,朝堂之上有没有姓董的人。有几个姓董的站出来,说自己姓董。

汉宣帝一声令下,先拖出去打,打了再上朝。

这个故事就是表明汉宣帝不满董仲舒,但又没办法,只能冤枉几个姓董的人发泄一下。

 

汉宣帝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还是太子时,汉宣帝来查功课,问太子的治国之道。

太子一番回答王道云云,儒家仁义云云。

没想到汉宣帝震怒,回答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啥意思呢?我大汉朝岂能是儒家那一套,是王道、霸道等各种陈杂,遇到实际情况该霸道就要霸道。

所以汉宣帝曾经批评太子(汉元帝)「柔弱好儒」(史书原文)。

但是没办法,再怎么柔弱也是他儿子,后来还是传位给他了。

果然没过多久,汉朝在汉元帝之后就走下坡路。

 

后来的道教,正式出现教团是东汉时期。大家注意看,核心标志大概就是《太平经》的出现。

《太平经》是一本描述怎样通过道家思想实现太平盛世的书。

其中拉在教团旗下的,可不仅仅只有先秦道家人,

包括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时令家、天文家等,都被道教纳入体系。

道教教团团结了被儒家排斥在外的诸子百家,所以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道教出现是在对抗谁?

对了,就是对抗儒家(官学)。

道教教团的出现,就是民学对抗官学(儒家)。

 

民学,不是现在的民科,而是在汉朝不被重视的非儒家学问。

其实好多之前也是官学,只是到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变成没落贵族。

这才是道教教团出现的真正历史事实。

与其说道教是宗教(现代概念),不如说是借助宗教之名,行统战民学之实。

当然,你所看到的所有教科书,或者道教历史介绍书,都不会告诉你这个事实。

因为太敏感,直接会伤到很多儒家的小心肝。

 

换言之,道教教团正式把高端学问走向民间,而民间文化程度本身非常低,

故要以大家都信服的力量来宣教,亦即走向神仙人格化时代。

对于出现教团的道教,我姑且称之为「神道教」(不是日本那个,是以神教化)

而没出现正式教团的道教,我姑且称之为「法道教」。

法,亦即效法。借鉴古人古神的智慧。

起点应该从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正式把道的学问官方化;而后世言必称法先王之教。

在法道家之前,就是「易道教」。

易道教以一画开天而作易开始,始于伏羲。

 

注意,这里的易道教、法道教、神道教,只是我根据大道教的历史姑且分段命名的,

历史上并不存在这种叫法,历史上只有整体道教的说法。

我们今日广大人民认为的道教,只从张天师开始算起,

其实这是满清时代故意阉割道教历史的结果。

那么了解了之前的第七课,和今天所讲的,就可以原原本本的还原道教历史,

而且还要还原“道教”这个词。

 

我们先说“宗教”这个词。

宗教,并非近现代才出现的词。

而近现代说的宗教 ,我可以告诉你们,都不是宗教。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而成”——《白虎通义》。

当然,这里的教是指教化。

宗教呢,宗是指祖宗。宗教就是祖宗之教化。

小到家学家训,大到国学。

“若只于父子上尽其仁,不能推之于宗族,便是不能尽其仁。能推之于宗教,而不能推之于乡党”——《朱子语类》。

如今广泛的认识所谓宗教是个舶来品,把类似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一系列的称之为宗教。它们是华夏人的祖宗否?

特别是现在用的西方纪元法,叫公元。吾主纪元。耶稣是中国人的主吗?

所以,我称这个系列为夷神教,简称夷教吧。

 

而宗教是指祖宗教化,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家学。

家学不可能每一家不同,至少有个整体国家社会趋向,这便是「国学」(此国学非目前社会上国学的概念)。

所以,小到家学,大到国学,才是真正的宗教。

对照一下历史,你会发现,儒家(教)自董仲舒之后就是宗教。不过之前它的地位很低,只能算孔家的家学。

那么道教的概念呢?

道教是个独立概念,不属于宗教,更不是夷教,道教就是道教。道教、宗教、夷教是三个不同概念,那么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太平经》中说的是「以道教人」,说: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诈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

 

总结起来,道教的概念就很清晰了。

以道教人、以德育物、以道修身、以道治国,成为「道教」最核心的基础思想以及主张。

我们经常说三教三教,其实很早就有三教的概念。

 

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人道主忠,人以至道教人,忠之至也;人以忠教,故忠为人教也。地道谦卑,天之所生,地敬养之,以敬为地教也——《白虎通义·三教》。

 

天教而产生文,地教而产生敬,人教而产生忠。故,三教是天教、地教、人教。

道教者,以道(天地)教人。

所以反复论证,道教就是道教,是个独立的概念,不是宗教,更不是夷教;

是唯一以道(天地真理)教化人的体系。很幸运,中国才有道教。

是故,今日广大民众,乃至学者对道教不重视,嗤之以鼻,皆因对道教历史不了解,更不知过往的历史有故意被人阉割掐断的。

我们常用词,知不知道,为什么是知道呢?有没有道德?这些已经口语化了,百姓日用而不知。

还原大道教历史,让广大民众知道是非常困难的。

要给道教概念正名,更加困难。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才是华夏民族真正的根。

 

从易道教开始,是民自化自教。

法道教开始,需法而教。

神道教开始,秉承百家,汇集统战,对抗官学(儒家),才使得华夏文明绝大多数得以在民间保存。

否则,当百家学问无人继承时,你根本不知道华夏以前还有百家争鸣的时代,更不清楚百家有什么本事,以为就是小打小闹的,更以为中华文化仅有孔孟。

所以你们看道教为什么像蓝猫的肚兜一样,里面装了一切,应有尽有。

那是因为道教真正继承了主体华夏文明。

你看历史,当天下大乱,一方诸侯的军师是谁?

差不多都是道士,为啥?

军事也懂,奇门遁甲也懂,治国也懂,什么都精通。

换其他人来做军师,恐怕不能胜任。

大家只看到了这个现象,却不给予道教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正面评价,

这是我们这个民族非常悲哀的一件事。

甚至教科书上出现历史上某某名人,在介绍时刻意忽略他是道教徒的身份。

比如十大名医,全是道士。很多数学家、发明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也是道士或道教徒。

你看人家外国的书,某一名人出现时,总会骄傲的介绍他是某某圣教徒。

因为他们为他们自己的教自信。 

然而道教不知道比他们高到哪里去了,居然还没自信,故意隐瞒矮化道教徒身份,

并掩盖道教在创造文明过程中的贡献。

对于道教历史和道教正名,我就只能简单的说这么多。 

更深刻复杂的,诸如黄帝时期天老是谁,周朝时期老子的身份除了图书馆馆长真正身份是什么,若有机缘再给大家讲吧。

 

 

0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