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府論壇  ›  綜合區  ›  學術中國

毛主席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唯独英语天赋奇差,却坚持学习了一辈子

乐乐 · 二七六二五零一年五月十五日辰時一刻

毛主席是千载难遇的一代伟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千秋万代之功,一生克服了无数困难,战胜了无数对手。然而,最让毛主席头疼、战斗时间最长的对手,可能就是英语了。

英语这门世界运用范围最广的外语,让毛主席吃了许多苦头,耗费了他许多心血,尽管如此,他却坚持学习了一辈子,努力地向这个最难缠的对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1893年,毛主席出生于湖南湘潭的韶山冲,他小时候在私塾里学习,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这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是写文章还是作诗填词,都能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韶山毕竟是个小地方,社会风气还比较封闭,旧式的私塾里并不教英语和其他西式新学,让毛主席错过了学习英语的最佳年龄。

1910年,毛主席考入了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采取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学校里有一位留学过日本的老师,他会教授学生英语和音乐。

17岁的毛主席便是在这里第一次接触到英语,不过当时连普通话都没有普及,他对于英语的兴趣并不高,成绩相当一般。

好在当时许多学校录取学生是不考英语的,或者不将英语成绩当成硬性指标,否则以毛主席的成绩,英语必然会成为他求学路上最大的障碍。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受革命思潮影响,毛主席投笔从戎,加入了湖南新军,不过仅仅当了半年兵就退伍了。

18岁的毛主席也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对于未来有过短暂的迷茫,并没有完善的人生规划,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

退伍以后,毛主席考入了一所商学院,这让他的父亲毛顺生非常高兴。毛顺生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他听说商学院是教学生做生意以后,便非常鼓励和支持儿子去学习。

这所商学院是一所非常洋气的新式学校,跟国际接轨,很多课程都是用英语授课。这可苦了毛主席,他望着课本上歪歪扭扭的英文单词,只感觉头皮发麻。

仅仅在商学院读了一个月书,毛主席便因为英语水平太差,实在听不懂课程,被迫退学了。

1913年,毛主席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来并入第一师范学校。

第一师范是有英语课程的,而且很多老师都有留学背景,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比如毛主席的未来岳父杨昌济。

作为杨昌济的得意门生,毛主席当时与蔡和森、萧子升并称为“湘江三友”。蔡和森和萧子升的英语成绩非常好,唯独毛主席的英语一塌糊涂,不忍直视。

当时的中国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很多想要探索救国之路的有志之士都将目光投到西方。此时的毛主席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在这门课程上,每天都很用功地记单词、读课文。

或许是学习英语真的需要一定的天赋,无论毛主席怎么努力,他的英语成绩还是不合格,只能得一个F。看着蔡和森等好友在这门课程上展露出的过人天赋,他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羡慕。

毛主席后来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幸亏我的社会科学课程的分数都很高,这样就把其他课程的坏分数扯平了。

毛主席这里提到的“其他课程”,自然就包括英语。

1918年8月,毛主席来到了北京。当时杨昌济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他找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李大钊,推荐毛主席担任图书馆助理管理员。

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毛主席了解了俄国的十月革命,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所以后来毛主席回忆说:“到了北京,在马克思诞生整整100周年以后,我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

当时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接触马克思主义相对较晚的毛主席,将来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

造成毛主席接触马克思主义较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懂外语。

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革命者基本都有留学背景,可以直接阅读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著作,而毛主席只能看中文翻译版,但当时的中文翻译共产主义著作并不多,流传也不广,这无疑给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期间,毛主席曾借了一本英文版的劳工运动小册子,他翻着辞典阅读了很久,却还是读得一头雾水,只好请刚刚确立恋爱关系的杨开慧帮他翻译。

这些年来,毛主席被英语这个“对手”折磨得死去活来,在选择了共产主义这条道路以后,他更加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所以痛定思痛,在回到长沙以后再次捧起了英语学习手册。

1919年底,毛主席的好友蔡和森赴法国勤工俭学,他原本也打算去留学,但最终未能成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英语水平太差,担心出国以后听不懂课程,也无法与人交流。

1920年6月,毛主席给老师黎锦熙写信时说:“外国语真是一张门户,不可不将它打通,现在每天读一点英语,要是能够有恒,总可稍有所得。

1921年9月,毛主席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说:“我回湘即寓船山,专以疗病为主,病即大有起色。现在读书虽甚少,然把英文作为主课,每天多少必读几句,诚已晓得非读不可了。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到一个用英语交流的环境中去,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自然会慢慢学会。但是,毛主席缺乏这种环境,他只能抱着书死背单词,虽然下了一番苦功,但英语水平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进步。

后来,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要行军打仗,开辟根据地,就更没有时间学习英语了。

在第一代核心领导人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都有过留学经历,毛主席则是少数没有留过学的人。这既有利也有弊,一直扎根中国的毛主席比喝过洋墨水的人更了解中国国情,但也一度遭人排挤,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唯命是从那些年。

1929年秋,毛主席落选前委书记,被剥夺了红四军的领导权,与贺子珍、曾志等人一起住在闽西上杭苏家坡养病。

曾志回忆说:“毛泽东闲来无事,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两本《模范英文读本》,就坐在窗前大声地念英文。可是,他有很重的湖南口音,读得也不很准,听起来令人发笑。

在湖南方言里,是没有鼻音“n”的,全部发成边音‘l’,所以毛主席经常把“night(夜晚)”读成“light(光亮)”。尽管如此,他依然学得一丝不苟。

1936年7月,长征胜利之后不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封锁,来到了延安,对毛主席进行了采访。

斯诺有一定的汉语功底,但却听不懂毛主席那一口浓重的湖南方言,他说的英语,毛主席也只能偶尔听懂一两个词汇,于是双方不得不依靠翻译来交流,这让毛主席感到十分麻烦,也很不习惯。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也就罢了,偏偏周恩来等人却能用英语流利地同斯诺交流。看着他们谈笑风生的模样,毛主席心里颇不是滋味。

斯诺的到来让毛主席触动很大,他决心再次向英语发起挑战,为此专门拜翻译余光生为师,每周学一到两次英语。

1937年1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接受周恩来的邀请,对延安进行了访问,与毛主席、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史沫特莱回忆说:“为了补助他的湖南方言,毛向我的秘书学习普通话, 向我学习英语。他也学唱英文歌,但他的嗓子是平板单调的,因此毫无成绩。

虽然每次学习英语都免不了受人一番嘲弄或挖苦,但这并没有让毛主席感到气馁,每当有外国记者或使节来到延安,他总要坚持用英语说几句简单的问候语,珍惜这种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宝贵机会。

1939年,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将一本他亲笔签名的著作《西行漫记》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收到礼物以后,当即回了一个便条,上面写着:“三块肉喂你马吃。

斯诺收到便条以后看得一头雾水,提起笔在这句话下方打了一个问号。当他再仔细读了一遍之后,方才恍然大悟,这句话原来是“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的中文音译。

斯诺忍不住被毛主席的幽默诙谐逗得哈哈大笑,在问号后面又连打了两个感叹号。

1946年8月,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到延安杨家岭,对毛主席进行了采访,两人的交流也只能依赖翻译。

在谈话中,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主席这句话让翻译感到十分为难,在英语中可没有“纸老虎”这个单词,连意思相近的词汇也没有。为了让斯特朗理解毛主席的意思,翻译绞尽脑汁,最后只能用“strawman(稻草人)”来解释。

英语中没有连起来的“纸老虎”一词,但却有“paper(纸)”和“tiger(老虎)”,毛主席从翻译口中并没有听到这两个他熟悉的单词,连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听了翻译的解释以后,毛主席纠正说:“我的意思是纸糊的老虎,是paper-tiger,看样子很可怕,但一下雨就完了。

听了这个解释以后,斯特朗终于准确地理解了“纸老虎”的含义,并成为第一个向世界传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的人。

就这样,毛主席发明了paper-tiger(纸老虎)这个单词,被收录在英语单词库中,流传于世。

1973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之时,曾幽默地对毛主席说:“主席发明了一个词汇,纸老虎,那就是指我们。

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毛主席日理万机,但与国际事务的接触也多了起来,他一有空就会学习英语。

同许多英语学习者不敢开口不同,毛主席总是表现得落落大方,不怕说错,知错就改。在接见外宾的时候,他总是会抓住机会说几句外语。

1954年,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的林克,被选中担任毛主席的国际问题秘书。在毛主席的诚挚请求下,他还担任毛主席的英语老师,一教就是12年。

英语作为全世界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毛主席以战略家的眼光清楚地认识到掌握英语的重要性,早在1955年他就曾说:“英语将来是世界语言,要学一点,会有好处的。

1958年,毛主席在他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 》第四十四条中专门指出: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志,学一种外国文。争取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

平日里就算工作再忙,毛主席也会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英语。无论是在火车上,还是在轮船上,都能看到毛主席刻苦学习英语的身影,他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拿起一本英语书籍,反复研读,爱不释手。

其实,毛主席完全可以不学习英语,他身边有很多优秀的翻译人员,基本可以做到同声传译,但他就是愿意亲自来战胜这个“对手”,从挑战中获得乐趣。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毛主席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英语呢?大致有四点原因。

第一,源自兴趣。毛主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将英语拿来同汉语比较,他发现英语用词简明扼要,而且有规律可循,不像汉语那般深奥难懂,逐渐培养出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活跃脑筋。作为大国领袖,毛主席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压力很大,于是他将学习英语当作工作之余的放松方式,既学习了知识,又放松的心情,真是一举两得。

第三,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是马列主义忠诚的追随者和践行者,在马列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他缔造出了一个新中国,因此对马列著作有着特殊的情感,学习英语,可以让他更好地体会这些著作的思想精髓。

第四,自我挑战。毛主席曾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自我挑战、不断进步、与时俱进本来就是他的一贯作风。

毛主席在学习英语上表现现出来的非凡毅力,印证了他所说的那句话:"决心学习,至死方休!"

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傲视古今的非凡成就,在诗词、书法等领域也表现非常杰出。然而,毛主席并非完人,比如在英语上他就天赋极差,尽管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

尽管这样,那又如何呢?毛主席通过一生对英语孜孜不倦的学习,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惧挑战,绝不轻言放弃!


0 回覆
蕐夓文朙中樞府論壇
供昊友們交流

現在註冊

已註冊用戶請  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