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夕现象看是谁在扭曲你的爱情观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四九九年六月廿七
原創

原文发表于西历2017-08-11



过段时间就七夕了,每年普及一下


从七夕现象看是谁在扭曲你的爱情观



七夕是情人节吗?


七夕被当成情人节,无非根据依附在七夕当天的核心故事,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是,广大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传统情人节,其实只有十五年。


如果去看十五年以前的报刊、杂志,绝不会有所谓七夕情人节的说法。那么七夕情人节是怎么来的呢?


西元2002年,由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石家庄市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七月七爱情节」,这可以说是当代庆祝七夕活动的开端性事件。这几天里,石家庄举办了庆七夕书画展、广场庆典、表彰金婚夫妇等活动;还举办了一场七夕节文化研讨会,参会的文章,编为《七夕文化论文集》出版。


QQ图片20190807121839.png

在今天看来,无非借势造势的那种所谓文化节现象而已,这种事在如今的中国可谓多如牛毛。一般都由商业为核心,再批戴「文化」甚至是捆绑文化的帽子而成。什么书院搞晒书节,茶馆搞茶文化节等等,造节日现象已经是时下一种糜烂的文化烂粥。但一般造的文化节影响不大,顶多变成他们自己每年当个噱头庆祝的日子,并不能成为全国节日。那缘何造的七夕情人节又影响如此之大,瞬间成为全国人信以为真的情人节呢?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全国都在过的七夕,最开始实际上是策划出来的。而这段话的关键字,反映我们国人心态的,其实只有两个:


一、日本七夕节。

二、西方情人节。


其实,这是一场利用了国人的「爱国情怀」而制造成功的情人节。西方有情人节,而中国没有,这种迫切要比拼一较高下的错误爱国情怀,是能够制造七夕情人节成功的民众基础。


在五四运动和一些运动以后,对中国传统不加选择的破坏下,传统成为一个羞耻、落后的代名词,传统节日当然就莫名其妙的遭受了本不该承担的破坏。早年法定假日之中,鲜有传统节日放假,当然,除了过年,这个传统习俗是巨大的,无法轻易破坏。但其实过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近年由于国外特别是汉字文化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挑战,这才激发了政府对传统节日的部分认识,也才有了端午、清明等节日的法定认可。


十五年前,七夕在国内其实还是默默无闻,大家虽然清楚是个传统节日,但没有要过节的意思。而在东海的岛国上,日本是过的如火如荼。日本人从古到今,就有庆祝七夕的传统,从未间断。而且在日本场面非常盛大。比如秋田县汤泽的七夕绘灯笼祭、岩手县陆前高田的海上七夕祭、仙台七夕祭、青森县弘前的眠流祭等。神奈川县平冢市,每年举办规模盛大的七夕祭,5日至8日四天中,就有三百多万参加节日集会。


在七夕节日中,最活跃的是小学生。他们参加上街游行,还在各种彩纸上写下愿望,贴在竹子做的饰品上。甚至还有「愿朝鲜的导弹不要打到日本来」。


日本的七夕庆祝,似乎也有爱情没啥关系。他们也不是原创,而是从唐宋传过去的。唐宋时期,七夕不像今天这样冷淡,而是全民性的节日,不亚于上元节。由于七夕在本土的冷淡,而在日本欢庆,这让国人感到不满以及忧虑。就像端午节被韩国申遗那样。


有西方情人节和日本七夕欢庆的两个文化压力,似乎搬出七夕塑造成中国情人节来对抗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很是合理。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关键点在于如何正确的认识七夕文化。七夕真的可以定位成情人节吗?


有关七夕故事中的主角也许有话说。


大家都知道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但知道他们是怎么演变的吗?从天文学上来说,牛郎与织女星隔着银河,牛郎星距地球16光年,而织女星距离地球26.4光年。也就是说,牛郎和织女根本就不在以地球球面为基准的同一个平面上。而牛郎织女最早也没有爱情故事。


织女,只是汉滨女神。织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篇》,和牵牛星是隔着银河相对的两颗星,彼此之间没有关系,也没有神格化和人格化。后来的刘安在《淮南子》中第一次提到:妾宓妃,妻织女。《春秋元命苞》提到:织女之为言,神女也。第一次神格化,织女变成一个女神,但还是没有和牛郎有爱情故事。只是到了班固时期,《西都赋》中提到: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这是首次将牵牛织女具象化到人。但就算如此,也还没有爱情关系。直到《文选·洛神赋》李善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随即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了正式的文学描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牛郎织女》中,故事得以展开。《月令广义》引《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从七夕现象看是谁在扭曲你的爱情观


在这个原始版本故事中,其实算不得上个真正的爱情故事,更像个教育故事。


第一,织女是天帝之女(注意是天帝,而非玉帝。有的版本为天帝之孙女),如此尊贵的身份,她还需要劳动,在天河以东年年织布,这证明天帝家族的家教还是很严的,不会娇惯孩子。


第二,织女年年织布,以至于容貌不暇整,也就是疏于打理,本来是个美人都不美了。而且还没有同事,独自一个人。天帝看她独处不忍心,就让她嫁给河西的牵牛。证明严父的严之外,并非无关爱。


第三,织女牵牛结婚后只知享乐,织女荒废了本职工作。这下天帝怒了,责令她回到河东,只允许一年见一次。


这怎么看都不像个爱情故事啊,明明就是说教的故事。而最早记录在七月七日相会的应该是《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鍼(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纲于瓜上,则以为有符应。」正是由于原本就是个教育故事,教育人们不要荒废了本职工作,而作为传统男耕女织的中国社会,女孩的日常工作就是织。所以也就是「乞巧」的来源,到了七月七日祈求心灵手巧,能织出好东西来。


从七夕现象看是谁在扭曲你的爱情观


而为什么要以七月七日为他们故事中的见面日呢?这大概是遵循了周礼。《史记正义》中解释《史记》中的野合: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意思是女子在十四岁之前和四十九岁之后结婚被周礼视为「野合」,不正当的婚配。而男子在十六岁之前和六十四岁之后结婚视为「野合」。女子之数在七,男子之数在八。七月七日正是女子双七之数,在这一天乞巧正暗合周礼。而把故事锁定在七月七日这个人名叫成武丁。《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也就是说,七夕并非爱情相关,而是教育和乞巧有关的节日。


七夕故事如何扭曲的?


随后,人们可能觉得这样的故事还不够教育,于是要让他们的故事变得更加凄惨些。唐代之前,七夕确实只是单纯的乞巧,但仅限于女孩几个闺蜜相约在家里自己玩,还没有发展到走出来成为公众习俗。到了宋朝,七夕变得异常热闹,俨然变成一个全民节日,大家都盛装出席。除了女孩的乞巧活动,还有最引人注目的卖一种泥娃娃。这种泥娃娃被称之为「摩睺罗」。摩睺罗成为七夕节日上一个标志性的物品。显然,这摩睺罗一听名字就不是本土的。那么它又是哪里的呢?


摩睺罗,实际上是中亚纪念塔穆兹的习俗。这位塔穆兹不是那个踢足球的,而是巴比伦神话里水神恩基(Enki)的儿子。他被冥府女神扣留在阴间,幸而得到爱情女神伊什塔尔的帮助重返人间。这本是一个爱情故事。中亚传说中,塔穆兹死去的时候是七月,要在这时举行仪式纪念。后来这个传说,随着西域胡人来到中原,和同样是七月的乞巧节、佛教的一些词汇融合起来,就成了宋朝满街大卖的泥娃娃摩睺罗。


这种摩睺罗一度成为未出阁的女孩想象中的异性对象。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载:宋朝有个女孩,买了一个喜欢的摩睺罗,吃饭睡觉都抱着。一天晚上,忽听外面有人吟诗:“绣被长年劳辗转,香闺还许暂相偎。”随即一个美貌少年揭帘进来。女孩“遂与之合”。“合”了一夜,少年留下一个金环。女孩早起发现金环是土的,这才发现是自己的那个摩睺罗身上的。于是知道是这个摩睺罗成精,把它砸碎了,就再也没有怪事。


这事放在今天来说,无非是女孩长大了开始思春,做了一场春梦而已。但是异域的文化伴随,让原本纯正的乞巧开始变得面目全非。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开始丰富和扭曲起来。


从乌雀搭桥开始,到牛郎身份的捏造,下界贫苦人家,受哥嫂欺负喂养了一头神牛,在神牛的帮助下娶得织女,天帝不许,责令河东河西分开。故事开始变得扭曲,也并没扭曲得那么厉害。到了当代,彻底扭曲成一个拐卖少女案,还被人津津乐道,在七夕情人节的推手下,被当做美好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子的:


天庭中央大学纺织学院云锦系22岁的女大学生,一次暑假与学姐们一起外出游玩,来到一个美丽的山村,在空气质量不太好的城市呆得太久了,见到了清澈见底的小水库,兴奋的女学生们纷纷脱下衣服下去洗澡。却不曾想到被村里的老光棍无业游民牛郎牵着一头老黄牛路过此地,牛郎本来就是流氓,偷窥洗澡这么好的事当然不放过,然后色性大发看上了她们,老牛趁机给主人献计策,偷走她们的衣服。正在偷衣服的时候,惊动了在洗澡的学姐们,她们纷纷上岸穿上衣服逃走了。然而倒霉的织女衣服被偷,无法上岸,牛郎趁机威胁织女,并强行将其带进村里拐卖。织女哭着想要回家,牛郎不许,到了晚上牛郎要上织女的床,织女坚决不肯,愤怒的牛郎强奸了织女,并把她关在黑屋里,若有反抗就暴力相向。织女从此失去了人身自由,也不见学姐们前来营救,被迫在山村生活。然而织女并没有放弃,总想找机会逃走,然而村里人并没有要帮助织女逃走的意思,反而帮助流氓牛郎,若要逃走就会拳打脚踢。织女为牛郎生下一男一女之后,牛郎终于放松了警惕,织女终于与自己父母天帝和帝后取得联系,由于村民阻挠,帝后只好悄悄偷走织女。当牛郎发现后,愤怒的他带着儿女要去追,结果在大河处被阻碍,黄牛主动提出要帮助牛郎,牛郎杀了当初的媒人黄牛取得牛皮穿上,飞上天要追回织女,到了天河变被阻挡。织女最终逃出魔掌,但因思恋自己儿女,每年去河边悄悄见一次。


我不知道故事为何要发展成这样恶心,更不知道这是怎样的爱情价值观。流氓、变态、暴力、绑架、限制人身自由、村民集体绑架、黄牛主动帮凶、还杀了媒人取得牛皮,而织女虽然逃出了魔掌,还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症,这样的故事你说是爱情故事?真是玷污了「爱情」二字。


回到话题,我们如果把这样的故事当做爱情典范,不知道会被爱情价值观会扭曲成什么样。七夕从来都不是情人节,造情人节以来只有十五年。更谈不上传统。原本的牛郎织女故事也只是教育故事,并非爱情故事。那么我们需要这样的情人节吗?特别是女孩,你希望你被一男的耍流氓、玩变态、暴力限制自由这些吗?


诚如是,中国传统里没有以情人或是爱情命名的节日,但不代表没有,元宵和上巳不就是吗?更不代表这就是自卑,需要造一个节日出来对抗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


也许有人会说,管那么多作甚,有一个七夕当做情人节也好,但这种扭曲爱情价值观的故事真的不会影响后世吗?还有一点法治思维和公德思维吗?对于很多广大青年来说,大概除了清明节、中元鬼节没有过成情人节之外,其他的都成了情人节吧!那么,你还配提「爱情」二字吗?




2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
金山 四年前
1
好,以正视听!
中國風 四年前
2
重读,下次七夕再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