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简史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五零二年九月十六
原創

旧文重发

原文发表于中華2762497年,黃帝紀元四七一四年四月十一日至廿五日,夷历2017-05-06至05-20


今天来说说琉球的前后历史。

琉球简史


琉球国,对于今天很多人来说,相当陌生,因为这个国家名义上已经不存在了,亡国了。

但是对于原国土位置对今中国的影响来说,又至关重要,亡国后的琉球,就是今日本的冲绳,琉球群岛。

正处在中国东海以东,亚洲大陆架边缘,群岛呈带状,恰好围住中国东海。

琉球国范围.png

琉球是个岛国,名字的由来是中国隋朝时隋炀帝命朱宽抵达这里,见海岛蜿蜒,犹如流动的虬龙一样,遂称之为「流虬

三年丁卯,炀帝令羽骑尉朱寛入海访求异俗。海师何蛮言之。遂与蛮倶抵本国。遥观地界,于波涛间蟠旋蜿延,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曰「流虬」。」(琉球国史书《中山世谱》)

琉球简史

从琉球群岛卫星地图看,真的很像虬龙。

琉球国的人是哪来的?

很明显这么一些小岛不可能有原著居民,都是先后迁徙到此。

岛有多小呢?就拿琉球群岛中最大的岛来说。

琉球最大岛.png

从这一头到那一头仅仅105公里,相当于上海到嘉兴。这个岛比较瘦,从中国东海到太平洋仅仅2.8公里。

琉球简史

那琉球群岛的人是哪来的呢?


先说日本本土的人口组成由多方组成,一则是从马来种和矮黑人经过台湾、琉球群岛抵达日本,二则是蒙古高原经过朝鲜过去的通古斯人种,三则是通过库页岛南下的阿依努人,四则是秦汉开始逐渐迁徙的中国人。

组成日本的种族.png

通过日本人口汇聚路线我们知道,经过琉球群岛主要有马来种、矮黑人两种。

也就是说,琉球群岛最早最初可能的居民是马来种矮黑人

但这些马来种和矮黑人在琉球群岛留下后代没有呢?根据后来的历史,极有可能没有后代了。

琉球国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写自己的历史,直到西元1650年,琉球国才有了自己第一部史书《中山世鉴》。

而后西元1697年开始,直到1876年止,有了《中山世谱》。

再然后西元1743年,出现了最详细的琉球史书《球阳》。

这三部史书号称琉球三大国史。

琉球三史.png


比这三部史书还早的,那只能在中国史书上找了。比如《隋书·流求传》

根据琉球人自己的史书记载,琉球与中国福建有着莫大的关系。

时我琉球,辟在福州正东偏南三里许,而分野与杨州呉越同属女牛。星纪之次,倶在丑宫。(福建:北极出地二十六度三分。偏度:去北极中线偏东四十六度三十分。琉球:北极出地二十六度二分三厘,偏度:去北极中线偏东五十四度。则琉球与福州东西相去八度三十分。推算径直,海面一千七百里)」《中山世谱》

盖我国开辟之初,海浪泛滥,不足居处。时有一男一女生于大荒际。男名志仁礼久,女名阿摩弥姑。运土石,植草木,用防海浪,而岳森始矣。」《中山世谱》

这段琉球历史开篇说得暧昧不清,想直接说是中国福建来的吧,又不好意思,加之修这三大史均在明朝灭亡之后的满清时代,琉球更不愿直接说是中国福建来的。

在明朝时,琉球史书都不用写,年号也直接用中国明朝的,朝见比任何一个附属国都勤快,差不多年年朝见,比明朝的封地藩王还勤快,对此明朝嫌琉球朝见太频繁了,规定琉球三年一朝见。

那时候琉球没当自己是独立国家,只当是明朝的一部分。所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琉球三部史中记载人种怎么来的记得暧昧不清。

实际上琉球人历史暗指就是中国福建来的。

琉球是福建来的.png

琉球岛上至今还有他们祖宗塑像,一手指着福建方向,意思就是:我们来自福建。

琉球在自己三部史中,阐述起源,与中国又暧昧不清。也阐述了琉球名字来源于隋朝取名为「流虬」。

对此,很多中国人并不认为隋朝记载的流求就是今琉球,而认为隋朝记载的流求为今台湾。

并被官方历史采用这一说法,在绘制隋唐地图时,台湾岛上标注的是流求。

隋朝琉球.png


现在我要推翻这一说法,台湾并不是隋朝史书上记载的流求。台湾是三国时代记载的「夷洲」。

话说中国自三皇五帝至汉献帝,天下皆一主,未曾公开分裂过。

三国开始,天下三分,之后更是开启了分分合合的历史。

三国分裂,都想统一天下,统一天下就得打仗,打仗就需要兵源,所以人口资源对于那个时代来说至关重要。

吴国的孙权,觉得本国人口不够,想到了徐福曾经东渡未归,又传说徐福最后到达了亶洲。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想来亶洲人口也发展得差不多了,于是孙权派人出海,目的为了去亶洲掠夺人口,好回来以充兵力打仗。

孙权抢人口.png

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浩浩荡荡的从临海郡会稽东县出发。

临海郡在哪呢?

临海郡.png

但是由于出海遇到了风,随风飘浪啊,浪啊浪啊浪,最后亶洲没去成,去了一个新地方,夷洲。这件事被记载在史书上。

《三国志》:「(黄龙)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数千人还。

沈莹(三国时代吴国丹阳太守)著《临海水土志》:「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

为什么说夷洲就是台湾呢?仅仅凭这样的记载敢肯定就是台湾吗?何况在海上遭遇风浪,他们是随风漂流的。

我们可以看看出海队伍是什么时候出发的,黄龙二年春正月。正月正处于冬季末,真正的春季还没开始呢。

中国这片土地,四季吹风的风向也有规律。

冬季到春初,中国是吹北风的。

冬季北风.png

当出海队伍从临海出发,他们遇到的风只可能是北方,然后顺流南下到了夷洲。

只可能是台湾、菲律宾方向。

又《临海水土志》记载:「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这就记载了里程。

临海郡治据言在章安,但章安可信度不高,因为古代这里并不发达。故而按台州算起。

《临海水土志》又言:「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记录了登临夷洲高峰之上。台湾的最高峰在玉山(台湾中部)。

根据汉代的尺寸算,一里相当于现在的0.864里左右。2000里相当于现在的1728里,864公里。

根据当时沿海南下走的航线测算。

临海到夷洲.png

用测距工具测一下就知道,扬州到台湾北岸,就符合《临海水土志》的记载。

出海遇北风所以顺着南漂,加之记载了夷洲到临海郡的距离,可以明显得出结论,台湾就是夷洲。

那为何后来教科书把台湾认为是流求呢?其实这也是根据隋书里面的记载推测的,但是很可惜,推算错了。

《隋书》:「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这里记载了从建安郡到流求国是五天时间。

《隋书》:「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郤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这里记载了详细路线。

义安→高华屿→(东行2日)郤鼊屿→(1日)流求

又《闽中异事》记载了一条航线与《隋书》高度一致。

《闽中异事》:「泉州东至大海一百三十里,自海岸乗舟无狂风巨浪,二日至高华屿,屿上之民作鮝(xiǎng)腊䰼(qín)䱹(zhǎ)者千計。又二日至鼊(gōu bì)屿,鼊形如玳瑁。又一日至流求国。

泉州→大海(海岸)→(2日)高华屿→(2日)鼊屿→(1日)流求

又《新唐书》:「自州(泉州)正东海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濆屿,又一日至流求国。

泉州→(正东海行2日)高华屿→(2日)濆屿→(1日)流求

根据记载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三条航线都是五天即可到达流求。中途停留时间也一样。

虽然岛名有所不一样,但可以肯定,三条航线其实就是同一航线,唯独义安和泉州起点不同。

隋朝义安在哪呢?在今潮州。

义安到琉球.png

对比即可发现,《隋书》言:水行五日而至,不是开创性、试探性,而是这条航线早就存在,起码民间早就存在,才能是官方轻车熟路的去了流求。

既然这么轻车熟路,怎么可能连夷洲和流求分不清?

泉州至大海一百三十里」,关于里制,一般认为隋唐每尺30.3cm,150尺为一里,即454.5米/里;宋元每尺30.72cm,460.8m/里。

「二日至高华屿」,根据《中华文鉴》,那时候的海上航行大概为147km/日至235km/日。所以二日至高华屿可大概估计为直线距离约294km至470km。

泉州到琉球.png

那么水行二日要么在台湾北部稍微停留一下,要么就到与那国岛。根据路线距离,与那国岛极有可能就是高华屿,或者八重山岛为高华屿。也有可能是钓鱼岛。

钓鱼岛.png

钓鱼岛

钓鱼岛上最高峰,在2012年时命名为高华峰,也是大有深意。

高华峰.png

钓鱼岛是不是高华屿呢,根据日本绘制的《大明一统二京十三省图》、《大明国道程图》、《大清广舆图》、《大清国道程图》,均把钓鱼岛标注为高华屿。

琉球简史

高华屿2.png

高华屿3.png

然后「又二日至䵶鼊屿」这个䵶鼊屿则敢肯定就是今久米岛。

𪓟鼊屿.png

久米岛与䵶鼊下面那个黽特别像。而中国古人给海岛命名就喜欢根据字的形状来命名。

《太平广记》:「乃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逶迤,形似书字,是故因象制名,定实之号。」这段话就是证据。

而久米岛在中国古籍记载有三个名称,郤鼊屿、䵶鼊屿、濆屿。

从久米岛再到琉球岛,根本要不了一日,但古人抵达久米岛已经两天没休息了,要稍微休息下,半日再抵达琉球,半日也可算作一日。

故此,中国古籍中的记载是完全符合航海实际情况,以及航线图绝对是早就有民间与琉球通商贸易等活动,因此轻车熟路。

更可以确定,高华屿就是与那国岛或八重山岛,䵶鼊屿就是久米岛,流求国就是琉球岛。

也就是说否定教科书中认为流求是台湾的说法,流求就是琉球国,台湾是夷洲而已。

正确的琉球.png

确定了流求不是台湾,接下来分析琉球历史就不要扯到台湾歧义上面去了。

清楚了台湾非流求,接下来说说流求开国传说。

琉球人自己没有写史的传统,三部国史均在清朝之际才写成,至于之前的历史也是一知半解,甚至《隋书》中记载的流求国「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在《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中都未曾提起,也就是说,那时候的流求国仅仅相当于一个村一样,更没文字文化,所以毫不记载,还多亏《隋书》提到了只言片语。

那么,在琉球三部史(《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中,琉球人怎么阐述自己开国传说的呢?

一个字,吹。

两个字,吹牛。

三个字,吹牛皮。

且看琉球史书中怎么吹牛的。

《中山世谱》、《球阳》:「盖我国开辟之初,海浪泛滥,不足居处。时有一男一女生于大荒际。男名志仁礼久,女名阿摩弥姑。运土石,植草木,用防海浪,而岳森始矣。

说很久很久以前,琉球这个地方根本无法居住,有一男一女,男的叫志仁礼久,女的叫阿摩弥姑,他们两把琉球开发成有草木森林,然后才可以居住。

《中山世谱》:「歴年既久,人民机智,物始为敌。于时复有一人,首出分郡类、定民居者,叫称天帝子。天帝子生三男二女。长男为天孙氏,国君始也;二男为按司始;(按司,即如中朝诸侯之类)三男为百姓始;长女为君君之始;(君者,妇女掌神职者之称也。君君者,令贵族妇女数十人,各掌神职,故合称之曰君君。康煕之初,议减其数,而今有数职存焉)次女为祝祝之始。(祝者,亦掌神职者之称也。祝祝者,诸郡诸村,各有妇女掌神职者,故合称之曰祝祝。至今尚存)而伦道始矣。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人叫天帝子,他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成为国君,二儿子成为按司(诸侯),三儿子成为百姓。

大女儿成为妇联主席,小女儿成为巫婆。

琉球起源传说.png

这么有规律的生子女,明显是故意安排的。不是别人安排,而是琉球史要找根源就需要吹点牛皮,证明自己祖宗伟大。

这个安排还有另一层意思,亦即:全国人民都是一家子

无论贫富贵贱,都是天帝子的后代。

真正开始建国的那就是天帝子大儿子的儿子了,所以称之为「天孙氏」。亦即天孙氏成为他们的第一个国君。

《中山世谱》、《球阳》:「于是天孙氏继治之间,相厥山川,分为三区:一曰中头,即中山也;一曰国头,即山北也;一曰岛尻,即山南也。

天孙氏的后代分据山头,把琉球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政权,一个叫中山国、一个叫山北国、一个叫山南国。

天孙氏掌权多久呢?

《球阳》:「一万六千八百有二年」。结束这一年是南宋乾道元年(西元1165)

琉球天孙氏.png


琉球有没有这么早先不说,琉球分三国的情况确实比较早,并且三山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信仰,还在中国潮州、台湾一带有此信仰,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信仰就是「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信仰.png


现在普遍解释三山国王实指现广东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三座山——独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

其实这是后来定格化,要寻找其依附实体。

真正的三山,就是琉球的中山、山南、山北。

这件事还得从隋炀帝说起。

隋炀帝第一次派人去流求时,因为言语不通,掠一个人回朝,此时倭国的小野妹子正在出使隋朝,见到掠夺回来衣服、甲胄,就说这是「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隋书·流求传》

于是隋炀帝打算征服这个国家,又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

流求不从,打死也不投降。于是「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自尔遂绝。

抢了人口数千人而还,以为流求就灭亡了。

抢回来这数千人怎么安置的呢?

把他们安置在潮州了,这些琉球居民为了怀念琉球三山国王,于是建立三山国王庙。

逐渐的,发展成为潮州特色民俗信仰,三山国王信仰还发展到了台湾、广东其他地方等。

三山国王.png


其实这就是琉球居民在中国的信仰。

天孙氏的历史自然不可信,或者不可全信,真正可信的是后来的三山国历史。

前面说到琉球的开国神话,以及传说的朝代——天孙氏王朝。

关于天孙氏王朝,琉球三部史中都没详细记载继承关系,更无谱系,原因很简单,他们那时候还没文字,也无修史意识,所以只能只言片语。跨度一万七千多年的天孙氏王朝,毫无任何可信度。

甚至还不如《隋书》中所记载详细,「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剌兜

琉球的开国时间成为一个迷,也可能是永远的秘。

当然,也可以说隋朝记录的时代,琉球还不算已经开国有政权,因为根据其记载,无非就山寨村岛而已,所谓琉球国,亦是隋朝人方便区别而称呼的。

琉球天孙氏王朝.png

天孙氏王朝灭亡之后,第二个王朝叫舜天王朝。

这个舜天王朝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最早的琉球史书《中山世鉴》记载,「大日本人王五十六代清和天皇之孙、六孙王八世孙为朝公,为镇西将军之日,挂千钧强弩于扶桑……后逢保元之乱,而客于豆州有年。当斯时,舟随潮流始至此,因以更流虬曰琉球也。国人从之,如草加风。于兹,为朝公通一女,生一男子名尊敦……其为人也,才德豪杰……是以国人尊之浦添安司也。此时,天孙氏世衰政废,为逆臣所弑矣。尊敦起义兵讨逆臣,代之为中山王。

这段话啥意思呢?舜天王是日本清和天皇的后代。亦即琉球王室是日本人后代。

啥?琉球舜天氏是日本人后代,琉球自己的第一部史书如是说?

我们先看看写《中山世鉴》的人是谁。

琉球向象贤.png

向象贤,何许人也?

琉球国羽地按司(诸侯),朝秀、羽地王子朝秀,字文英,号通外。

他所处的时代是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时代,正逢日本江户时代,日本本土西南的萨摩藩,主张废除幕府,还政日王。

日本萨摩藩.png

萨摩藩早就对琉球垂涎三尺,西元1609年,萨摩藩派大将桦山久高入侵当时的琉球国,开始了日本对琉球的征服,为两百多年之后日本正式将琉球改称冲绳并入日本打下基础。

向象贤就曾在萨摩藩留学,留学期间被萨摩藩宣传琉球日本同源论。他成为亲萨派人物,支持日琉同祖论。

回国后在西元1650年奉命修《中山世鉴》,然后就捏造了舜天王是日本源为朝的后代。

为什么说他是捏造的呢?我们一步步来看。

根据《中山世鉴》的说法,也就是说传说中的舜天王,是日本皇室后代源为朝的儿子,取代天孙王朝而成立舜天王朝。

日本的军记史料《保元物语》记载,西元1156年,猛将源为朝因参与「保元之乱」——当年的日本首都京都发生的皇室与摄政王之间的夺权争斗,兵败后被逐放伊豆大岛。嘉应二年(1170年)源为朝被追剿时,自杀身亡。而源为朝到过琉球的说法却没有根据。如果源为朝到过琉球,《保元物语》在记载源为朝的生平时为何不提?此外,日本历代所有史料都记载源为朝是自杀,还有埋葬和墓地等描述,生卒年月也只记到自杀时为止。

近代琉球革命先驱蔡璋先生在其《蔡璋言论摘辑》第一辑中,专门就「琉球舜天王为日人血胤说正谬」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蔡文称:「琉球王国始祖舜天王系日本源为朝与琉球大里按司的女儿结婚生下的儿子的传说,乃日本第一次侵琉(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后,由琉奸向象贤于清初伪造出来的。向象贤编纂所谓《中山世鉴》,伪造出日人源为朝乃舜天王之父亲的谬说,实际源为朝并没有到过琉球。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封琉球使臣徐葆光于琉球得见《中山世鉴》,惊为秘宝,盲目抄袭,多采用于所著中山传信录中。以后有关琉球各书,又辗转抄袭徐书,沿其讹误,真是可叹得很。这不与日人所传元太祖成吉思汗就是源为朝的侄儿源义经的谬说一样可笑吗?琉奸向象贤谓他人为父,实极可恨」。

琉球蔡璋等人.png


在这段话中,琉球人蔡璋直接称向象贤琉奸。

由于《中山世鉴》是第一部琉球史书,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后来的《中山世谱》《球阳》都沿袭了这一说法。

实际上,琉球历史上是否真有过舜天王尊敦的问题,本身就是个谜,因为它毫无文字、古迹和史料可考。

舜天王事迹无从考证,又据有神话色彩,因此有些冲绳学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保元物语》并中没有关于源为朝渡琉的记载,有些学者据此认为源为朝根本就没有漂泊至琉球的经历,因此舜天王为源为朝之子系后世附会。甚至有学者认为舜天王本人就是一个杜撰的人物,琉球第一个国王不是舜天,而是英祖。

如果说天孙氏王朝是明显附会的王朝,那么舜天王朝经过《中山世鉴》溢美之后,变成大家认为可信的琉球第一个王朝。

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琉球人第一祖宗都是日本人后代。太不合逻辑了,且《隋书》中记载流求时,日本尚在蛮荒的倭国时期呢。

也就是说,《中山世鉴》的舜天王朝极大可能是虚拟的,目的是为了把琉球王室变成日本后裔。

根据《中山世鉴》,舜天王朝存在72年。历经三代君主。

琉球舜天朝.png

根据《中山世鉴》西元1259年,舜天王朝第三代王义本在位期间民不聊生,禅位给英祖。

舜天王朝卒,享年七十二岁。

英祖登基,国大治。北大岛,久米岛来朝。「英祖登位,施仁敷徳,恤民进贤,刑措不用。国人大服。西北大岛、久米岛等处亦始来朝,而国大治矣。」《中山世谱》

西北大岛,久米岛在哪呢?

琉球西北大岛.png

也就是说,琉球在此之前只统治了琉球本岛,岛外比较近的那些直到英祖时代才归附。

这个时候中国宋朝已亡,蒙元时,元世祖改流求为瑠求。并派兵攻打琉球。元成宗时又攻打琉球,琉球不敌,元兵擒130余人而回。

好像中国这边来的都喜欢抢人口而回。

英祖王朝到了第四代王时,名叫玉城,这个家伙又是荒淫无道的,于是统一的琉球一分为三。

琉球三山.png


大里按司(诸侯)称山南王,今归仁按司称山北王。自此,琉球又变成三国。

琉球三山谱.png

玉城死了之后,西威继位。西威还是小孩,母后乱政。

于是大家推举另一个按司(诸侯)察度登位。

察度登位时,中国已经是明朝,明太祖改瑠求为琉球。

明太祖遣使臣到流求招抚,察度大喜,于是开始朝贡明朝。山南王、山北王见状,也去明朝朝贡。

三王为了在明朝获取政治安全,争相朝贡,为此还争端不止。明太祖又发诏书,让琉球三王停止内战。三王果然听从。

遣使招抚。王悦,始通中朝,入贡,以开琉球维新之基。嗣是,山南王、山北王亦各入贡,当与中山,争衡不止。事闻于朝,太祖遣使赐勅,三王以罢兵战。王愈恭理治。南夷宫古、八重山等岛,皆来称臣。」《中山世谱》

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怕尼芝,各受其诏。罢战息兵,亦皆遣使谢恩。太祖赐三王衣币。」《中山世谱》

琉球三王在明朝获得政治安全,八重山岛、宫古岛等,开始归附琉球。

琉球南方诸岛.png

察度在位二十五年时,明太祖为了提高琉球文化,从福建找了三十六姓文化世家,进入琉球,开始教中国的礼乐、衣冠。于是琉球的风俗与明朝一般无二,明太祖称之为礼仪之邦。

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始节音乐,制礼法,改变番俗,而致文教同风之盛。太祖称为礼义之邦。」《中山世谱》

中国来的三十六姓,有部分留在了琉球,成为琉球人民。

三十六姓,或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今仅存者,惟有蔡、鄙、林、梁、金五家耳。且毎年五月龙舟兢渡,是亦闽人至国,然后始造。」《中山世谱》

这就是著名的「闽人入琉」,后来留在琉球的中国人后代,塑造了祖宗塑像,一手指向福建方向,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祖宗的思念。

琉球是福建来的.png


察度在位四十六年死了,儿子武宁继位。没想到这个武宁又是个昏君,荒于酒色,臣民皆叛。

于是又有一个诸侯叫巴志前去讨伐,武宁伏罪。巴志以自己的爹为新中山王,称思绍王。

思绍王在位期间,巴志灭山北国,山北国历时四代九十余年。

思绍王死后,巴志继位,明朝赐姓尚,从此琉球王室开始姓尚。在此之前并无姓氏。

尚巴志在位期间,又灭山南国,山南国历时四代一百余年。琉球中山国统一了整个琉球。

琉球尚巴志.png

统一琉球三山开创第一尚氏王朝的尙巴志

此时琉球有三府三十六岛。

琉球第一尚氏表.png

尚氏中山到了第七任国王尚德王时,又是昏君,好酒色,好杀戮。

群臣进谏,不听,结果被杀了。宣告第一尚氏中山王朝结束。

琉球第一尚氏世系.png


耽酒色,好杀戮。时奇界叛,王自往平之。由是骄傲愈甚,国政日乱。御锁侧官金丸,极言屡谏,皆不听。在位九年薨。世子将立,群臣杀之。国人推戴金丸为君。而我中山得开万世王统之基矣。」《中山世谱》

第一尚氏中山国,卒,享年六十四岁。

琉球的历史,从传说中的上古天孙氏到第一尚氏中山王朝,我们回忆一下发展历史,如下图

琉球年表1.png

第一尚氏王朝的末代王尚德王被杀死之后,重臣御锁侧官金丸继位为君,也自称尚氏,称尚圆王。第二尚氏王朝华丽丽的登场。

这件事发生在西元1469年(明成化六年)

琉球尚圆王.png

第二尚氏尚圆王

第二尚氏,也是琉球最后一个王朝。

琉球第二尚氏.png

第一尚氏给琉球打下的政治基础,让第二尚氏继承得十分应手。

其实很简单,就是和明朝搞好关系,年年去朝见。明朝提供国际安全,同时尚氏中山把中华礼仪文明差不多全部移植到琉球。

一年一具。部议不可」《中山世谱》。

年年朝见,明朝都嫌烦了。因为所谓的朝见,并非宗主国得利,而是附属国得利。朝见拿点小东西作为礼物,而明朝作为回礼不能那么小气,所以久而久之琉球的朝见差不多就演变成直接去明朝蹭回礼。

明宪宗时期,尚圆王去世,世子尚真派遣使臣贡献方物,同时告知明朝尚圆王死讯。

琉球尚真王.png

琉球尚真王

明宪宗就封尚真为王,还赐了很多东西。

世子尚真遣长史李荣等,奉表贡方物,并迎封舟。宪宗赐宴及衣币如例,仍遣正使兵科给事中董旻、副使行人司右司副张祥赉勅至国,谕祭故王尚圆,封尚真为中山王;并赐王及妃皮弁、冠服、金镶犀带、彩币等物。(《遗老传》云:「忠顺可嘉」四字匾额,此时赐之)」《中山世谱》

尝到甜头的尚真王,在这年秋天又派遣人去朝见。并且,为了表忠心,还给明宪宗写了一封肉麻的信,想让明朝同意琉球一年一贡。

其实谁都知道,什么一年一贡,不就是想每年都去要钱要物嘛。

琉球尚真语录.png


明宪宗也不傻,直接不许。

本年秋,遣正议大夫程鹏等贡马及方物,复奏乞歳一遣使朝贡。宪宗不许。」《中山世谱》

琉球马怡世使臣刚回国,明宪宗可能觉得琉球人傻不理解,干脆发一道谕把话说明白。

勅曰:曩因尔国使臣入贡,往往假馈送为名,汚我中国臣工,其实以为己利;又不能箝束从,以致杀人纵火、强劫民财;又私造违禁衣服,倶有显迹。故定为二年一贡之例。朝廷富有万方,岂为尔小国而裁省冗费哉!此例既定,难再纷更,特兹省谕王其审之。故谕。」《中山世谱》

瞧宪宗这话说得,你们这个琉球国啊,派使臣来贡,假其名义,实际上来中国简直是素质太差,找我臣工索要,自己又不加管束,到处去杀人放火,还抢民财,老子不喜欢你们年年都来,现在特别规定,只准两年来一次。我明朝虽然富裕,但岂能任你这个弹丸小国耗费。。。。。

我估计尚真王看到这个,尴尬癌都犯了吧。

琉球使节.png


紫禁城里等待朝贺的琉球使节

这也侧面说明,琉球的使臣去中国,毫无素质,贪得无厌,还杀人纵火。

明朝大臣一看宪宗皇帝这么拽,好家伙,之前迫于给琉球面子不好意思告状,现在告。于是,礼部又奏:「琉球其意,实假进贡以规市贩之利。宜勿听。」《中山世谱》

皇上啊,琉球这个小国,假装来进贡,实际上在我们市场上搞违规买卖,关税都没给。琉球说什么漂亮话,皇上您不要听哈。

明宪宗.png


于是宪宗皇帝又发一条圣旨:「朝廷定尔国二年一贡,已具前勅。臣之事君,遵君之勅可也。屡违勅奏扰可乎?所以固拒者,非为惜费。盖二年一贡,正合中制。朕恤小之意,实在此。王其钦遵,母事纷更。故谕。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你琉球只准两年来一次。

明孝宗的时候,更是规定了琉球进贡路线,只能走福建。「贡道当由福建」《中山世谱》

到了后期,明朝貌似也不怎么待见琉球了。

不过琉球学习明朝的一切,与当时的朝鲜一样,差不多都是全盘复制明朝。

琉球简史


明朝灭亡之后,琉球依然思念明朝,即便是气息奄奄的南明时期,琉球也派遣使臣朝见。琉球知道,明朝这个保护伞一旦没有了,自己就很危险了。

主要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幕府统治,对自己垂涎三尺。

第二尚氏中山王朝,在明朝时期平安度过。接下来满清入关,琉球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琉球第二尚氏世系.png

到了第十任王,尚质王时,已是康熙时期。日本早就策划了如何吞并琉球。尚质王命向象贤修琉球史书,没想到向象贤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已经被培养成琉奸,他撰写的《中山世鉴》给琉球王室捏造了个日本祖先。

不过,向象贤回国后在琉球进行改革,也使得琉球王国复兴。故向象贤在后来的琉球,毁誉参半。

尚贞王时期,命蔡铎、蔡温父子(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修改《中山世鉴》,新修成《中山世谱》,但舜天王朝由于不可靠,依旧是继承了《中山世鉴》的说法。

由于琉球自己的史书都这么修,也给后来日本吞并琉球埋下了地雷。

前文说到,第一尚氏和第二尚氏前期,可谓琉球国的黄金时期,由于明王朝的佑护,琉球有着高度发达的商业,与明朝、朝鲜、东南亚、日本等有着诸多贸易。


万历守礼之邦.png


琉球守礼门.png


明神宗亲笔书写「守礼之邦」,守礼门成为琉球国都国门

富裕并狭小的琉球成为海盗骚扰的头号目标。

而这些所谓的海盗几乎全部是倭寇海盗,海盗的信息传回日本,激起了日本一直想霸占琉球的欲望。

日本幕府时期,德川家康继承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政策,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岛津家九率领三千士兵侵略琉球,俘虏琉球王。(万历三十七年)

满清时期,琉球为了自保,免于被日本吞并,西元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清王朝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

琉球暂时依靠清朝,摆脱日本吞并,但也不敢得罪日本,夹在清朝和日本之间,一方面政治上成为清朝的属国,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日本贸易等问题。

日本也面临着美国强行打开其国门,西元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抵达日本,(黑船事件)武力迫使日本开放港口,在要求日本时,同时要求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那时候日方的态度表明,琉球不属于自己管。

于是,佩里与日本谈判完后,赶往琉球,最后迫使琉球开放那霸港口。

那霸港.jpg


此事发生在西元1854年七月。

西元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正式侵占琉球。并拖延与清朝谈判琉球问题。

西元1879年4月,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并将尚氏王族强行迁往东京。琉球特使向德宏等人闻讯大惊,陈情通事林世功等人直接将请愿书跪送北京总理衙门,并以绝食方式请求清廷向日本交涉。然而清政府软弱无能,谈判不了了之。

琉球林世功绝命诗.png


当时琉球有个叫林世功的人,是尚氏国王的老师,为了保住琉球,他率领一些学生他们从琉球国乘船来到福州,再从福州出发,取道京杭大运河。到达北京后,请求清朝帮助,不承认日本的吞并。

看到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绝望的林世功决定以死抗议日本的吞并,写下绝命诗二首。1880年11月20日,琉球义士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

不但如此,日本在西元1874年,侵占台湾,按理说,就算琉球不心疼,台湾属于本土应该心疼啊,可惜啊,清朝的态度是:赞扬日本侵台是「义举」

林世功在北京总理衙门自杀殉国。 林世功的义举表达出四个意思:

一是,表达对日本侵略的强烈愤慨。

二是,表达对宗主国清廷的失望。

三是,表达对不能完成使命的歉疚。

四是,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在这种大的局势面前的无奈。

琉球人林世功等人墓地.png

北京通州林世功等琉球国人墓地,至今无人修复、照看。

日本侵琉球和台湾的大概历史是:

1871年12月,琉球按例遣使向清廷进贡,途中遭遇暴风雨,使船迷失航向,飘荡至台湾南部,与当地高山族人发生冲突,54人被杀,12人在当地汉人的帮助下脱险转移到福州,后由清廷送归琉球。

 

1872年,日本胁迫琉球成为其“内藩”,“册封”尚泰为琉球藩王。

 

1873年,日本外务大臣福岛种臣一行来华,以交换中日《修好规条》为幌子,刺探清廷对台湾主权认识的虚实,副使柳原前光欺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不懂近代西方“主权”理念,言辞间赚得“生番化外,未便穷治”四字,遂曲解台湾东部“番社”非中国主权所有,于1874年5月由海军中将西乡从道为首,以1871年“日本国民(实际上是琉球民众)”被“生番”杀害为由,率4艘军舰及陆海军官兵3600多人,进攻台湾。


日本侵台的借口是「番地无主论」,即将清廷官员所表述的「生番化外,未便穷治」四字,曲解成「番地无主」,非中国领土,故日本可据而有之。

这些深受中国传统「天下观」熏陶,而对近代世界「领土主权」概念一无所知的满清朝廷和官员们,自鸣得意地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极好的推托事件责任的理由,于是在奏折里一厢情愿地认为:

特以人非华民,地非化内,克日图功,万难应手,准理度情,洋人亦当见谅。

这叫什么事?日本占领自己的台湾,清朝怕洋人责备日本,还请洋人谅解

满清的无能.png

在这样的满清朝廷统治下,琉球人想请清朝帮忙而自保,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奢望。

琉球第二尚氏世系2.png


在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最后一位国王尚泰王之后,琉球失去了统治。随后尚氏被迁往日本东京。

西元1879年3月30日,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

西元1879年,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建议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作为是日本的领土,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

西元1880年9月,中方在谈判中最后妥协,签署了《琉球专约拟稿》,以日本提出的方式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然而清朝皇帝拒绝同意这一不平等条约,并且指示了中方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日本方面然后离开,协商破裂。

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

西元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作为战败国割让台湾、澎湖,在琉球群岛问题上就更没有发言权。从此琉球群岛属于一个国家和中国的藩属这一事实开始被人遗忘。

琉球就这么亡了,随后的世界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元1916年,全冲绳教师大会要求冲绳教师用污辱的手段惩罚在学校说琉球语的学生。

西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进攻琉球本岛,日本士兵强迫琉球人跳崖自杀,或干脆被打死以减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压力,又或因为说琉球语而被认为是间谍惨遭杀害。战争使琉球人口减少四分之一。

在二战结束,琉球的命运有了转机,然而又是白白的希望。

1945年—1972年,美国占领时期,美国在琉球实行异化政策。

美国罗斯福打算把琉球还给中国,问蒋介石要不要琉球,蒋介石没有直接给出回答,也系内战爆发,根本无暇派兵驻守,本想让美国帮忙驻守一段时间,随后再领。

西元1943年11月25日,蒋介石与罗斯福再次会谈时,又谈到了琉球群岛。罗斯福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蒋介石回应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无能的蒋光头.png

结果。。。

西元1951年,美日在没有中国代表参与的情况下签订《美日旧金山和约》,把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台群岛的「施政权」转给日本。但这遭到土地的主人琉球人的群起反对,他们「聚哭于闹市」。

【要不是蒋光头,你们的老婆新垣结衣就是中国人了】

新垣结衣.png

西元1972年5月15日至今,日本重新恢复对琉球群岛的统治,继续实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岛现在仍然是日本47个地方自治实体中经济最落后的地方。

琉球至今有不满日本吞并者,宣称琉球是独立国家,并要求独立。

琉球独立1.png

琉球独立2.png

琉球独立3.png


琉球独立国旗

琉球独立4.png


琉球被非法统治,至今依旧在做独立运动,期待琉球人民能自己掌握命运。


0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