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是蒙古语吗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五零三年臘月初九
原創

戈壁沙漠,内蒙古和外蒙古一带的大沙漠,也称大戈壁。

「戈壁」是蒙古语吗

几乎所有的官方资料都显示,戈壁一词来自蒙古语,是音译,意为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戈壁沙漠,汉文古文献中是有名称的,最早的大抵早《山海经》和《禹贡》中,称「流沙」。古版地图直到明清依旧标注为流沙。

清孙星衍《水经注疏》:「流沙即今戈壁,当安西州南,青海之西。

其实在戈壁之前,还称「郭毕」、「郭必」。

康熙《几睱格物编》:「蒙古部落虽多,其语言总无大异,以咸在郭毕也。[郭毕即瀚海,其地多砂石,少草木]。至其地者,一见而知其为郭毕,犹至窝集者,一见而知其为窝集也[窝集者,密树丛林冬夏不见天日]。

《榆巢杂识》:「瀚海玛瑙蒙古部落咸在郭毕,即瀚海也。其地多砂石,少草木,一望斥卤,无溪涧、山谷。

《钦定河源纪略》:「阿里坦郭必水。蒙古语阿里坦金也,郭必,旱海也,沙海色黄故名。

《存研楼文集》:「岑参《登北庭北楼诗》但见白龙堆,是龙堆近罕东左卫,横絶莫贺延碛也。【郑康成引河图及地说云,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岐山相连,顔师古汉书注,黒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炖煌,过三危山又南流而入于南海。】莫贺延,禹贡流沙,今名大郭毕,凡袤二千里而赢。一曰广漠赤地。后魏书道武帝追蝡蝡社崘于广漠赤地,南牀山下大破之。一曰瀚海,明一统志,瀚海在火州栁陈城东,又曰陇沙。五朝志隋敦煌有神沙山、三危山、有流沙。广志流沙在玉门闗外,东西数百里,有三断,名三陇。皇舆考玉门闗外有三断石,极大。水经注居延泽,尚书谓流沙形如月,生五日也,仲云牙亦名胡卢碛。

明代以后瀚海就专指戈壁沙漠了。

《楚辞》:「西方之害,流沙千里。注:言西方之地,厥土不毛,流沙滑滑,昼夜流行。

两汉时期,随着汉武帝征伐匈奴,需要向北越过戈壁沙漠,见过广袤无垠的流沙后,史家对流沙改称「」。

《北边备对》:「赵信降匈奴,武帝必欲越漠征之。言沙积广漠,望之漠漠然也。汉以后史家变称为碛qì,碛者,沙积也。

《说文》:「碛,水陼有石者。从石責聲。七迹切

戈壁沙漠被称为是在史料中明确记载的。

《通典》:「单于大都护府,战国属赵,秦汉云中郡地也。大唐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又移瀚海都护府于北,瀚海都护旧曰燕然都护府。二府以碛为界。麟德元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

唐朝时,曾置云中都护府,又把瀚海都护府移动到碛(戈壁)北,瀚海都护府改名燕然都护府,云中都护府改名单于大都护府,两府以碛(戈壁)为界。

「戈壁」是蒙古语吗

送人从军,杜甫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杜甫的《送人从军》诗中也提到沙碛。这证明在唐代,戈壁被称为碛、碛等都是很常见的。

由于戈壁太大,又常常冠以廓、阔等字,称碛、碛。

晚唐诗人曹松《边上送友人归宁》 中称戈壁为碛。

乡路穿京过,宁心去少同。

日斜寻阔碛,春尽逐归鸿。

独树河声外,凝笳塞色中。

怜君到此处,却背老莱风。

曹松写《边上送友人归宁》的背景条件是在边疆送别友人回归故乡,指的就是中原的边疆戈壁沙漠。送当兵或经商的朋友归故乡。

不难看出,对于戈壁沙漠的称为,可以梳理一条时间线和名称变化。

流沙→大漠(朔漠)→碛(沙碛)碛、碛。碛在汉文资料中一直使用到宋朝。蒙元开始,称郭毕,郭其实就是廓同音同义之谓。

经过蒙元一称为,有了新名字。碛→郭碛→郭毕、郭必、高毕→戈壁。

明代时,戈壁有两种称谓,一种是汉文化古称瀚海用来特指戈壁沙漠,一种是沿用蒙元郭毕、必、毕等音译,清代时新译为戈壁。

《西游录注》:「出北门五里许,过一涸河,即入沙碛。土人呼为戈壁,即古瀚海也。

《资治通鉴注》「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

在唐代宋代文献中,西北沙漠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的碛的名称,如黑沙碛、无利碛、八阵碛、流沙碛、枝沙碛、沙陀碛、大碛(狭义戈壁沙漠)等。

所以戈壁不是蒙古语,而是碛(郭)的音译。

伏羲纪元69231年,神农纪元11349年,黄帝纪元10781年。

阳历建子1月29日,阴历建子二月初九(建寅腊月初九)。冯至昊


0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