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汉族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五零三年七月十一
原創

最近《封神》的导演乌尔善说元朝之后才有汉族,演妲己的俄罗斯籍蒙古人娜然说花木兰是蒙古人,抵御汉朝入侵,如此云云。包括在《封神》中夹杂私货,把蒙古的九斿白纛嫁接给殷商王朝。让人轩然大波。

引发一个思考,他们为什么仇视汉族,并且任意篡改汉族文化,虚无化汉族历史呢?

无独有偶,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通史》里面的内容更是炸裂史观。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043.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046.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336.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336_1.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338.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339.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339_1.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651.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659.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728.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736.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737.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738.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135738_1.jpg

微信图片_20230823203801.jpg


这不是什么野史,是辽宁出版社出版获得过「中国书业最高奖——国家图书奖,还获得多名领导背书的正经史书…这书内容有多离谱呢?

总结起来:

一蒙古高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蒙古人是第一个直立人和智人。

二夏商都是蒙古人的王朝。商汤是蒙古可汗。

三南方楚国越国吴国等是南方蒙古人。

四蚩尤、炎帝都是蒙古人。

五龙是蒙古图腾。

六甲骨文是蒙古文字。

七周是入侵者,入侵了蒙古的商王朝。

八秦国也是入侵者。入侵了保护秦朝的西戎北狄是蒙古人。

九中原华夏从来没放弃入侵蒙古。

十汉武大帝打匈奴也是入侵。

不一一列举,这些都是相当炸裂毁三观的言论。

要这么说的话,还有个《苗族通史》里面也说夏商是苗族人,甲骨文是苗族文字等。

微信图片_20230825232552.jpg

微信图片_20230825232557.jpg

微信图片_20230825232600.jpg

微信图片_20230825232603.jpg

苗族和蒙族的兄弟们,在写这些书的时候要不要打一架呢?

这让我想到了南朝鲜的史观和越南的史观。越南碰瓷南越国,并说长江以南都是越南领土。南朝鲜碰瓷中国的一切,并说长江以北是它们的,还煞有其事的画过南朝鲜历史地图。

mp57237040_1454070352868_3.jpeg

S0D20110220222410MT770641.jpg

这要是吧南朝鲜和越南综合起来,华夏历代皇帝带着人民在长江上划船,没有寸土。彻底虚无化汉族历史了。

那么什么是汉族呢?

要明白汉族这个概念,或者说怎么区分汉族与非汉族(史书中或统称夷、胡、蛮、戎等)的分界线?

按血统?对也不全对。因为华夏大地诸族上溯到一定历史,其实有共祖。后来的历史也互相变迁者。比如汉朝的李陵将军,入匈奴,后裔成了匈奴族,今吉尔吉斯斯坦自称李陵后裔。又如汉武帝时,匈奴的浑邪王及金日磾等,入汉朝,金日磾最后还成了汉武帝的托孤大臣,成为金氏的另一大分支,他的后代就成了汉族。所以按血统,并不全对。

按地域?比如黄河以北阴山一带,是秦朝的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等。但此地在汉朝一段时间属匈奴,在两晋属五胡,在南北朝属鲜卑北魏,在宋属辽金等。

什么是汉族

所以,按地域更不可行。

按生活方式?

游牧和渔猎是胡,农耕是汉?也不行,因为历史上农耕的不仅仅有汉族,游牧渔猎的汉族也同样有,这与地理环境有关,比如东北,农耕与渔猎是同时存在的,浙江、福建也是农耕与渔猎同时存在。甘肃、陕西等地农耕与游牧同时存在。

按是否是汉族政权?

那也不行,比如晋朝的洛阳、北宋的开封,妥妥的汉族吧,但洛阳后来被北魏占据并迁都于此,开封被金国占领,生活在此地的人不能说昨天还是汉人,今天就是胡人了吧?赶明被收复,又变成汉人,再被占领又是胡人?所以按政权统治算也不行。

按文化?此与按生活方式有重叠之处,文化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展现写照,但文化还包括核心思想或信仰,可行乎?似乎也不行。因为就汉族自己的文化,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不同地域的汉族文化也不相同,地方习俗、方言就是例子。而且就算按文化,历史上北魏、辽国等都做过深度汉化工作,显然也不能因为文化就是汉族了。

按长相?显然也不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长相各有特点,这与生活方式和当地气候有一定关系,而且南人北相,北人南相的案例比比皆是,汉族生活的区域较大,不同地方的汉族人长相也略有区别,非汉族换个服装你也看不出不是汉族。所以按长相来区分也不行。

那么究竟按照什么标准去判断是汉是胡呢?

这个问题,其实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都没有给出一个准确公认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好回答,历史的原因导致民族划分本身就是错综复杂的。

注意,本文在讨论汉胡的界线这个问题,只能是非此即彼,不是汉就是非汉,不能说汉化胡人,胡化汉人这种说法。因为这样就没有区分汉胡界线的必要了,而且汉化胡人,胡化汉人这种是按血统血缘而言的,前面说到过按照血统并不完全正确。举反例,比如今天入籍欧美国家的华人,生活、思想都西化,你认可他是中国人吗?

讨论汉胡的划分标准,符合标准变是,不符合便不是,没有中间带。就像男女性别非男即女,没有男身自认女的,不能学米国九十七种性别那样。

那么,汉族与非汉族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呢?而且汉族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

我这里提出一个区分汉族与非汉族的界线,以供大家参考。简而言之,是否王化。复杂一点是否编户齐民。

这怎么理解呢,这是一个政治制度的延伸出来的文化概念。

首先来说,汉族这个名称并非本称大名,本称大名曰华夏。汉族汉人这个名称其实是汉朝时匈奴人最先使用的。

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饨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师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汉武帝时代,匈奴人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这是延续之前秦朝一统时对中原王朝的称呼。

到了后面汉朝与匈奴交战,汉人的威名打出,匈奴则改称秦人为汉人。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北单于惶恐,颇还所略汉人,以示善意。钞兵每到南部下,还过亭候,辄谢曰:“自击亡虏薁鞬日逐耳,非敢犯汉人也。”

包括男子汉、汉子都是匈奴称汉朝士兵,汉朝后三国两晋,汉族汉人这个小名也逐渐被汉族人自己接受并使用。

为什么说汉族是一个政治制度的延伸出来的文化概念呢。因为先秦的华夏其实还是个松散体,并未大一统整合。

而被称为汉人汉族,是中原王朝统治下编户齐民的统称。

什么是编户齐民呢?

其实就是周朝的「国野制」的继承和延伸。

很多人概括的认为周朝是封建制,其实这个正确,但不完全正确。分封建制只是周朝中央权力难以延伸到千里之外,不得不分封的一种妥协,这是国家机构制度,并非统治人民的政治制度。统治人民的政治制度应该称国野制」。

什么是国野制呢?

我们知道传世本《道德经》里面多用国字,而出土的帛书《老子》里面多用邦字。邦与国其实是有区别的。

《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这种注疏是汉之后,解释得不完全正确。

在先秦,国,其实通郭,城郭,城市。国(郭)之外曰郊,郊和郊之外统称野,国加野一个权力范围,才是邦。

国.png

先秦时代邦与国,人与民,意义不同。周朝分封建制是表象,内核是国野制度。国指封君住的城市,野指城市之外的郊区。在国内住的人称国人,简称人。在郊区住的人称野人,简称民。国人多为封君的近亲属和臣属。野人多为原地普通人。国人有国籍一般不可自由更换,野人无国籍可随意迁徙,选择好的邦国。所以孟母能三迁。梁惠王问孟子: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民可以自由迁徙选择,但对邦国而言,民多则赋税多。国人有从军义务,野人有纳税义务。到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战争规模扩大并且频繁,野人也被迫从军。

什么是汉族

西周的「国人暴动」是指镐京的平民发起的暴动。

今天所谓的人民,其实是国人、野人的并称,秦汉之后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代表基层人。

编户齐民呢?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大一统,也就没有了周朝的国野制,取而代之的是类似的给民编户,是有官方认可的身份国籍,其实就是要统一征兵、纳税方便。

何谓编户齐民 :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换言之,编户齐民之后,人民直接隶属于天子皇帝统治,编户齐民下的人民权力和义务是均等的,所以曰齐民。不再隶属于地方封君、部族首领等。

由于人的出生和死亡的变化,朝廷会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新统计编户,史书上称这种行为为「料民」,相当于今天的人口普查。

编户齐民的优点是提供了稳定的赋税和兵源,为中原王朝的壮大提供了后源力。缺点是一旦赋税较重,人民会苦不堪言,于是就有人不想当天子统治下的人民了,跑到了边缘地带或非势力范围,实际上就成了胡人、夷人。

料民下的人民,核心在于一个齐字,就是把原先权力分散隶属部族酋长或封君的人民或相对自由或更加奴隶化或地位不均等的主仆的人民全部「齐」一,这个做法其实是来自商鞅变法中的「一民、一教」,皇帝统治下的人民至少在法律层面上,去特权化,就是后来说的汉化。

非汉化下的部族人民隶属部族酋长、封君,他们都是有相对的自治权力的,一个部族自我一个命名,就是历史上的所谓少数民族。若匈奴、若鲜卑、若突厥、若铁勒等。

这种部族缺点很大,会导致部族不稳定,于是乎草原上的部族走马观花式的换,很难有一个部族形成统一的文化意识体并长存。于是到了北魏的时候,鲜卑族的北魏进行汉化改革,雍正时代对西南等地土司的改土归流,都可以称汉化。

文章说到这,读者应该也能看出来了,其实所谓的汉化、汉族、汉人,就是天子直接统治下没有特权特俗,趋于共性、世俗化的群体。这样看汉族人的概念似乎没有血统中心?其实不然,正式由于编户齐民下,人民生存地带基本上是稳定的,在中国随便找个村子都是以某姓氏命名的地名,李家村,张家坝,王家湾等,缘何?这样的村子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是家族持续稳定的,故在稳定的中原地区,血统持续几千年,汉族当然也有血统中心。由于历代汉族人口基数都是最大的,就算偶有外族通婚混血,影响都是微乎其微,驳斥那些说汉族是纯文化体没有血缘体的伪论。

这也是汉族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因为齐民,所以必须淡化个性(并不是放弃个性),展现共性,那就必须发展出具有强有力的文化包容力。包容你的习俗,包容你的信仰,包容方言。于是形成世界上最冷静最理性最世俗化的民族,没有极端宗教冲突思想,减少偏见、歧视,也就减少了内耗内战(历史上军阀内战并不是汉族思想认知内战),也就必然会成为人口基数最大的民族,即中国的主体民族。

因为齐民,所以给人的映像是汉族没有特点就是汉族的特点。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大合影,给人感觉没有民族服装的那个人就是汉族。虽然汉族有汉服,但在明末清初被满清剃发易服强行断代。但历史上的汉族汉服并不像其他民族服装一样千年不变,周制、秦制、汉制、晋制、唐制、宋制、明制汉服每个时代都有继承和发展。这同样是淡化个性,展现共性。假如满清时代汉服并未消亡,那么发展到今天汉服必定有新的形式。这就与少数民族持续的个性文化大不相同。

什么是汉族

那么没有编户齐民的人民呢,历史上隶属于不同的部族,保持个性,所以识别起来很简单,就看展现出来的个性,于是概括的定义成少数民族,其实剥离个性后,与汉族没有任何区别。

现在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外国人贵族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贵族血统,而中国人嗤之以鼻呢?

恰恰就是因为外国人的权力一直掌握在贵族,并不会出现平民掌权。以欧洲为例,某国国王传承缺嗣了,宁可找个邻国贵族有亲戚关系的来继承,也不会出现本国次一级的贵族和平民继承了。

而在中国呢?谁祖上没阔过?倒推几百年千年间一定有祖上阔过的。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编户齐民运行几千年,人民相互之间的认知就是你我皆均等齐民,换言之,在中国只有等级,没有阶级思想。皇帝轮流转,今年到我家。这是千百年来给人的思维影响。

所谓中国只有等级,没有阶级(固化)。等级如同不可能都是将军没有士兵,工作之权力让渡,必然有等级,但不能出现阶级固化。中国任何时代的贵族试图阶级固化必然以失败告终。一个王朝的覆灭,皇室宗室如丧家之犬没比普通百姓好到那去。所以在中国的社会里,是不允许出现罗斯柴德尔家族之类的,凌驾在全民之上。

这些都是齐民(法家称一民、壹民)带来的好处。那么人口基数大才会成为人口福利。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时代稳定,几十年时间即可走向世界之颠。

对比像印度,他的人口今已超越中国,但不是主体民族超过。由于印度有种姓制度影响,他的人口越多越是累赘,就不可能转化为人口福利。缘何?因为没有齐民思想。一个公司里面,你想让一个能力强的低种姓做领导,高种姓被管理,高种姓首先就不满意并闹事,低种姓骨子里也自卑的认为自己不能在高种姓之上,这种情况下人口的劳动力无法得到解放,所以不能成为人口福利。

再说回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其实应该叫部族,由于没有进行壹民工作。酋长、封君、领主统治下,没有从法律上齐民,有什么后果呢?对于底层人民来说,要么运气好到爆一跃成为贵族,要么运气烂得要命世世代代无法翻身。当然贵族圈是个围墙,普通人一跃成为贵族圈内的可能性千万分之一吧,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沦为贵族的奴仆。没有察举,没有科举考试可以凭自己本事翻身。财产、生命都得不到保护。

可以参考西藏解放前的农奴,或者可以问问老一辈的藏族同胞。

微信图片_20230826033323.png

当然也会有人问了,历史上也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也有法律啊,也有天子统治下的料民工作啊。

以金国为例,金世宗也曾模仿汉人进行进士科举,做尊孔读儒教之经,这是汉化吗?这不是汉化,汉化的本质是一定要人民壹民化,而不是学表象的尊孔读经就是汉化,这只是冠名汉化之名行女真特权化之实。

金国真正推行过汉化但最终并未成功,海陵王时,模仿宋制,把猛安设置为宋制下的路。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猛安谋克户制是一种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按《金史》解释,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其实就是原始社会的军国主义,人是随时抓来去打仗,没有征兵流程,没有后勤安抚制度。

汉人王朝壹民下的征兵,是讲流程的。比如非特殊时期,结过婚有后的可以被征,独生子不会被征,家有兄弟几人不能全被征,必须留个后。这些本文不详述,可以去阅读历代兵制相关的书籍。

金国把猛安设置为宋制下的路,是直接贵金国皇帝统治或代理人节度使治下,并设置官员品级体系,为从四品。但并不彻底,因为猛安还是可世袭的,但已经与金初的军事贵族完全不同。

汉人王朝编户齐民是军政、财政、民政、权政合一归皇帝或中央王朝,而金国推行的汉化要想打破女真旧贵族的权力,他们是不愿意的,于是权政没有彻底完成下就被篡位了。

这也就理解为什么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阻力会那么大,甚至自己的儿子都会反对,因为习惯了在草原随便野没有章法的草原贵族,怎么甘心做皇帝的顺民呢,更不甘心自己手里的奴隶人口、兵权被剥离,汉化改革虽然对鲜卑底层人民和朝廷有益,但对贵族是极大的伤害。

金国除了海陵王时期,还有后来的金章宗时期汉化改革,把猛安、谋克都换成路镇制,女真贵族的军事特权基本上没有了,但还没有完成彻底,蒙古人就把金国给灭了。即便这样,也足以蒙古人把金国统治下称之为汉人了。

蒙古统治者的四级民下,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此处的汉人就是金国、契丹、渤海、西夏等旧国统治下,只要编户齐民了都称汉人,而南宋统治下是汉人汉文化的核心及宗主,为了更一步打压,称南人,为第四等。

蒙古帝国曾经跨度亚欧,版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奈何新兴的蒙古没有学会汉人壹民的思想,为了延续蒙古贵族的特权,不断分封汗国,据不完全统计,汗国不断分封和重建之下,蒙古族曾有四十几个汗国,但都没有延续,或者说昙花一现。

而忽必烈虽然夺得大汗位,其他贵族不服的情况下,事实上分裂了蒙古帝国,忽必烈曾经与金国遗留的汉族知识分子讨论过,金国为何会灭亡,汉族知识分子告诉忽必烈,就是金国没有汉化没有重用汉族士人。于是给忽必烈心中种下了一颗要以汉族文化为基本盘去夺取大汗位的野心,后来当然也成功了,带领这一群汉族士兵杀回和林夺取汗位,这与后来明朝朱棣带领宁王朱权治下的朵颜三卫蒙古士兵杀回南京夺取帝位如出一辙。

忽必烈于是把自己的中央国变成汉文化下的元朝,所以元朝统治下也学了前朝编户齐民,汉族在法律上依旧存在,并不是在蒙元统治下都是胡人。

后来的清朝也是一样,把明朝二京十三省汉区改为十八行省,依旧是汉族区。非汉族区的东北是军管将军辖区,蒙古、西藏是宗教法王辖区,皆非壹民。对于清朝贵族自己而言,是大汗兼皇帝兼法王领袖三重身份。

那么既然是否完成民是判断是否是汉族的一个标准,那么历朝学习中原王朝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等国,他们统治下也曾效仿中原王朝料民,是否就是汉族人呢?

当然不是,编户齐民是判断是否是汉族人的界线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以华夏中央政权为准,汉族主体是华夏的延续,华夏代表的是一个文明集合体。放在今天世界来说,有三大文明体系,即西方基督文明,西域穆斯林文明,中华文明。

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等国并不存在独立的原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附属衍生品,国主也仅仅是亲王级别,而不是皇帝,受中原王朝册封,所以这些国家即便彻底完成了与中原一样的编户齐民也不能称之为汉族人,因为并不直接隶属华夏皇帝和中央王朝,何况他们壹民并未完成。

历史上不同的王朝,其实比国的概念大,朝包括中国(天子直辖国)外国(内封国、外封国),所以史书上所谓的外国,并非等同于今天外国的概念,只要有朝廷认可并赐封,则整体上属于朝廷,但治下的人民为啥不属于汉族呢,因为没有直接受皇帝编户壹民。

换言之,汉族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而是承载了一个文明,是这个文明的基石,而这个文明叫华夏文明也好叫汉文明也罢,都成功庇护中央王朝覆盖下的每个民族每个人。

读者看到此处,我相信有很多少数民族同胞,此处就该理解,不但不能仇视汉族、抵制汉族、虚无化汉族,还应该拥护汉族汉文明,以汉化(壹民化)为荣,将子女民族改为汉族为光耀,最终共同来承担守卫并传承中华文明的义务。因为汉族并不是敌人,而是淡化个性,展现共性,最客观冷静,最理性,最世俗,尊重他人习俗的共同体罢了,放弃民族特权,也就消除了民族隔阂,避免了自己后世子孙内战而消亡的命运。

以外蒙古为例或内蒙有些个例蒙古族人,仇视汉族其实是找错了冤主,明朝对鞑靼瓦剌虽然册封也打压,但同时也友好互市,目的是为了同化一体。真正让蒙古族人口锐减几乎亡族的是满清贵族的宗教政策,让蒙古人全家只留一个剩下的全做喇嘛,外蒙及内蒙个别族人仇视国家及汉族毫无道理。

历史上少数部族的贵族为了延续自己特权,最终拉全族陪葬的例子并不少。比如五胡的羯族,而汉化成功的鲜卑族后裔就成功的世世代代存在。

关于民族划分,民国初的五族共和其实已经到了极限,也最符合历史,后来学习苏联划分的五十五少数民族,有多少实际上就是汉族呢,今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特权,比如高考加分,公平乎?特权享受起来不想放,这是人性能理解,但间隙呢?加分其实是对自己的侮辱,难道智商不够?

我曾在短视频上看到过新疆博主说民考汉为什么要加分,因为母语不是汉语,学习汉语已经非常吃力了。这种理论其实站不住脚,因为内地诸如两广地区也学不会普通话,方音的个性下,并不影响展示共性。而且全国并不是通卷,民考汉的语文难度与内地比本身就降级很多了,根本不用加分特权。

总而言之,判断汉族的标准之一其实就是是否壹民,也就驳斥了那些说李唐是鲜卑族的伪论,如果李唐算鲜卑,那同样的标准清朝可以算蒙古族,问问满族答应吗?

从基因上讲,其实没有蒙族满族之类的,都是北方汉族,文化上也是准汉族。如果能在新时代进行新的壹民成功,保持个性的同时融入共性,即是汉族。

汉族则是以血统为圆心,壹民为半径,画出的圆面积就是汉族,可包罗不同体系的文化,文化可多元,文明只能一个,在华夏文明传承至今或曰中华文明即是。

少数民族同胞不应该仇汉,正确理解汉族的概念,是共筑华夏文明团结一心的基础。

汉族与其他诸族在血统上有没有共祖呢,当然有的,这个话题以后可写专题说说。

什么是汉族

什么是汉族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伏羲69230年,神农纪元11348年,黄帝纪元10780年,建寅七月十一日。


1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
似兰馨香 八個月前
1
辽宁出版社编撰这些就是拉低历史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