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庙混子还是要提高姿势水平——论庙混子的优越感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五零零年正月初二
原創

旧文找回

原文发表于西元2017-11-03





江山代有庙混出,各骗香火数百年。


话说好久不写文章,概因年底时间紧张,偶尔写写,表示公号还没放弃治疗,这不前两天刚写了一下,打算可以休息几天了。正准备秀肌肉时,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timg.jpg

今天一大早,起来翻手机,发现突然几十条消息,然后我发现,几十条冲着来骂我的。



(原图缺)










我打开手机大概浏览了一下内容,然后




简单理了一下思路,想起来了,是汉心道馆写了一篇关于斗母的文章,然后被这帮人找到我着来了?


然后粗略看了一下他们的言论和逻辑,不好意思,只能简单回复几句


(原图缺)


我回复的意思很简单明确


第一,是不是找错门了,先确定作者是谁再找谁,这道理不错吧。


第二,把摩利支天、天竺等这些怪眉日眼的词汇没法解释时就强行解释成地名。首先是中国自古有这么怪的地名吗?其次是那本可靠书籍记载是地名了?若没有,就是妄言臆测。奇怪的是他们自己几个阿Q式的解释,乐此不疲。


第三,今日道教未必懂自己,道士未必懂道教。拿着几本所谓的祖师爷传下来的当万世珍宝,以为放之四海皆准,丝毫不考虑历史原因被篡改、偏颇的传承。


第四,既然身为道士还来问我这个非道士真武祖师净乐国,拿净乐国历史上不存在(他自认为)作为类比依据,既然真武都真,不存在的摩利支天称号也真。



天啦,是不是被他们的神逻辑打败了?聊到这一步,我也只能毫不客气的称他们为庙混子了。


所谓庙混子,就是住在道庙里面,不读书不研究,学学小术自以为不得了,或者干脆混日子等香火钱。美其名曰住庙传教,实际无一功于道业,坐吃等死之徒耳。


庙混子虽然是庙混子,但人家高傲清高得不得了,因为它们说话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良好优越感,你要问它几个问题,又一问三不知,真不知道这种优越感的自信从哪里来的。


庙混子也是人啊(原谅我说句谎话),既然这么缺乏知识,最主要的是庙混子不会做人,就先跟你谈修行了。


那我就开篇文章来写写庙混子这些疑惑问题吧。


所以本文又可以称之为《答庙混子疑惑》





答庙混子:


首先,本号叫昊国学宫,不叫至昊学宫。公众号汉心道馆大都采用他的作者编辑们原创文章,并没转载我号文章。


其次,我是华夏人身份,与你们庙混子无关,所以也不是所谓的修道之人,在庙混子遍天下的时代,修道不会去住庙。


所谓诽谤历代仙师,那么历代仙师有哪些?本号那篇文章在诽谤?


斗姆元君乃大神?那我们就来说说斗母是怎么回事。


说斗母先从那位把摩利攴天说成中国地名的说起。



当庙混子还是要提高姿势水平——论庙混子的优越感

在古代中国西部有个叫天竺的地方?what?  我书读得少,请问具体在那个地方,又是什么时候叫得天竺?又记载于哪本书?


摩利攴天也是古代一地名,依然是上面得问题,请问具体在那个地方,又是什么时候叫得天竺?又记载于哪本书?


当一群臆测自论得结论还得到一群人支持称赞时,不得不称他们是一群庙混子。道教败在什么人呢?就败在这群不学无术得庙混子上。


我们来说说中国传统地名问题


中国地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原本本得汉语词汇,不用详细辨别,一听就知道。诸如什么州、什么邑、什么邨、什么庄等等。


第二大类是看起来非常像汉语,但实际上是翻译词,还是音译居多。这种地名有些比较古老,又非常像汉语,所以哪怕是专家学者也未必知道。


诸如:

1、无锡、诸暨、姑苏、上虞、余姚等(古吴语、越语)

2、祁连山、敦煌、焉支山等(匈奴语)


汉人在音译这些地名时,翻译得非常奇妙,听起来根本就不像外来词,这与后世的音译地名差别巨大。这种汉化地名翻译,持续到隋唐,隋唐时期翻译地名就不太注重是否听起来看起来很汉化了。


第二大类汉化翻译至关重要,为什么听起来使你很难分辨是不是汉语呢,因为动用了汉语组词的字词和结构,同时用字偏常规化。


比如无锡,乍一听以为就是这地方没有锡。王莽篡汉后对天下地名都改个遍,无锡就曾被他改成有锡。


其实无锡是音译词,是古吴语,无也通虞,就是楚国、吴国、越国对白虎的叫法。比如楚国叫老虎为於菟(wu1tu2),或者叫(yu1tu2),古音於介于wu1和yu1之间,无锡之无,就是虞,就是白虎。无锡指很多白虎聚集的地方。


这两大地名体系,无论哪一种,都不会说摩利攴天这种拿来当地名,因为不符合古法命名地名。


那斗母和摩利攴天又是怎么回事呢?




拜斗,一般指拜北斗。斗,最初仅指北斗。北斗,夜晚抬头就能看到。(空气环境好的话)


当庙混子还是要提高姿势水平——论庙混子的优越感


为什么叫「」呢?


斗,原本是容量单位,《说苑·辨物》:千二百黍为一龠,十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黍,就是小米。1200颗小米为一龠,十龠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算下来,1200000颗小米的重量所占据的空间为一斗。不算大,与后世的一斗差别巨大。


然后古人喝酒喜欢以斗为计算单位,谓某某能喝几斗。


于是做成一斗固定容器,再铸上柄,这个东西也叫

当庙混子还是要提高姿势水平——论庙混子的优越感


由于北斗七星连线起来的形状就如同酒斗一样,故而古人把天上这七星叫做斗,也叫北斗。


在中国这片土地看北斗,恰好处于天上的中心,而北斗这七颗星每夜都在移动。


移动的方式非常特别,一夜之间,斗柄绕着北方天空旋转半圈,剩下半圈在白天完成。


这一特殊的现象,古人称之为「斗转星移」。


北斗每日的旋转,就如同现在钟表的时针,一日一圈,那么恰好可以指示时间。


不仅如此,斗柄总体指的方向一年里也有规律。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鹖冠子·环流》


QQ截图20200125235129.png


正是由于这个规律被中国人发现,古人感觉地上季节、万物生长、天上星辰位置,似乎都被北斗号令着。北斗被崇拜的文化自然就诞生了。


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晋书·天文志》


再结合二十四节气,模仿北斗的勺子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司南。


u=3349320844,1365905531&fm=26&gp=0.jpg


北斗七星斗的部分叫斗魁,柄的部分叫斗柄。从斗魁开始,每颗星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而且,北斗七星中,连接天枢、天璇,其距离朝着天枢方向五倍处,恰好就是北极星。因此,天枢星又叫指极星。


timg (2).jpg


北极星的特点是,所有的星都围绕着它在移动,北极星不动。



timg (3).jpg


这也是中天北极被中国人崇拜的原因。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北极星比喻人间帝王。


北斗和北极,合称为「斗极」。


北斗的名字也许比较晚(至少有酒斗出现后),但北斗的崇拜非常早,也许上古时期,北斗就不是这个名。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了三组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这是距今6400年前的杰作。第一组龙虎图位于45号墓中,墓主人的左右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塑出一龙一虎,龙虎的头均朝向北方。龙虎之间、正北中央,又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北斗,斗杓则为两根人胫骨,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已开始崇拜北斗。



当庙混子还是要提高姿势水平——论庙混子的优越感


按照古中国人的说法,北斗不止七星,而是七明二隐,共九颗星。也就是说,北斗七星的叫法似乎不准确,应该叫北斗九星。


九星的传说是上古时星空尚能发现二隐星,后来再也看不到了。


二隐就是处于开阳星旁边的,左辅右弼。


u=1829748227,1530951063&fm=26&gp=0.jpg

辅弼二星,一直以来只是传说,并没发现,甚至怀疑其存在。然而国外的科学家却认真对待。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曾引用过Chu Kho Chen在1947年发表的论文,称,根据中国古代《星经》的古老传说,「北斗原来不是七星而是九星,不过其中两颗后来已看不到了。


1949年,日本人能田忠亮在日文《东方学报》第12册发表的题为《夏小正星象论》的论文,他将这一源自《大戴札记》的文本中的星象纪录作分析、计算和比较,结果极大发现《夏小正》大部份的星象都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星象。


其实,开阳星的辅星用肉眼是可以看到的,只是需要特别好的视力。至于弼星,期待将来的天文发展能发现。


七明二隐的北斗,道教称为「聚者为七元星君,散者为分形九曜」。并有九皇崇拜。所谓九皇,北斗七星加辅弼。


必须强调的是,原来的北斗信仰不是以九皇信仰为主,至少在宋代以前,它的原本面貌并非拜九皇,而是拜北斗真君。九皇信仰的出现是在道教盛行之后方才流传。


事实上,道教只是延续上古中国人的信仰,在道教没有教团之前,北斗信仰早已深入人心,且是制定历法的参考标准。


《易经·丰卦》爻辞:丰其,日见中斗」。


北斗还可指示农业、人事等。「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鹖冠子·环流》


北斗有这么特别之处,被中国人崇拜那就很自然了。「天下有泰山,天上有北斗。」


泰山和北斗成为人们自然崇拜的明星,并逐渐合称泰山和北斗为「泰斗」。


《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学盛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泰斗的意思逐渐延伸为某个领域的核心人物,佼佼者。如:文学泰斗、数学泰斗等。


早期的北斗尚未神格化,但依照对北斗的崇拜,神格化是迟早的事。


山东嘉祥的汉代武开明墓石祠,后石室第四石上刻有北斗星君图,图中的北斗七星,是前四星组成车舆,后三星组成车辕。这辆车没有轮,它是腾云驾雾而行,石刻上的北斗星神是一个头上载着斜顶高帽的角色。


timg (6).jpg


很显然,道教教团兴起前,就已经有了北斗星君神格化崇拜。


《史记天官书》中「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


北斗指示着天下万事万物,由此思想发展出,人的生命过程也由北斗指示和掌握。


《云笈七韱·稟生受命部》:「在胞之时,三元养育,九气布化,五星为五脏,北斗七星开其七窍。」


但是,《云笈七韱》并没有解决神格化的北斗星君身份问题。而是统纳了历代关于北斗的身份信息。


「北斗君字君时,一字充。


北斗神君本江夏人,姓伯名大万,挟万二千石。


北斗君姓陈名奉常,字百万,江夏人。

显然,这种罗列是不靠谱的,甚至可以全部否定掉。


那么北斗星神原始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拜斗早自先秦已久,后被道教继承,然后北斗七星君形象也出现。


道教给予北斗七星各神讳


timg (7).jpg

常见的北斗七星君形象也出现。



由于拜斗信仰在中国有很厚的根基,佛教进来之后也想玩拜斗。


唐朝时,《大藏经》里面出现了《佛说北斗星延命经》、《北斗七星念诵仪轨》、《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北斗七星护摩法》等诸多伪造的经书。


还把北斗七星的神也给替换成佛教的


贪狼是通证如来,巨门是自在如来,禄存是成就如来,文曲是吉祥如来,廉贞是智辩如来,武曲是游戏如来,破军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出自《佛说北斗星延命经》


拜斗,在宋以后逐渐演变成所拜之神为斗姆,北斗星君被替代,那斗姆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看看道教教团尚未出现时北斗神是怎样的


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淮南子·天文训》


北斗之神是男女二位,从子月开始,男神走左边,女神走右边,到午月相聚,然后喝酒吃肉都来不及,忙着对照刑(看看哪些人该杀)


之后又分开,到第二年的子月相距,又忙着对照德,(看看哪些人该赏)。


《淮南子》这段话其实是通过加密的,让人看似理解而又不理解。这段话本质不是在讲神怎样怎样,而是讲北斗一年从子月到第二年子月的运行,天文知识故事化。


可以看出先民对北斗的理解如下:


第一、权力很大,有罚死赏生大权。


第二、一年为周期考察。


第三、男女二神。


第四、虽然掌握生杀大权,但还是可以避开。比如从子月到午月谋刑,那在这段时间你给老子安分守己,不要与天文对冲。


太阴所居辰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故为奇辰。数从甲子始,子母相求,所合之处为合,十日十二辰,周六十日,凡八合。合于岁前则死亡,合于岁后则无殃。」《淮南子·天文训》


从这可以看出,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斗姆呢。


道教中,斗姆或斗姥天尊乃先天元始之阴神,因此其法相便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谓为象道之母。其妙相紫光图融,禀一气玄元之象,是相应于无极生太极之理的。


在《本生经》里面,说斗姆乃紫光夫人,而紫光夫人不仅生北斗,还生勾陈、紫微。


这样一来,北斗系统又壮大了,勾陈和紫微成为北斗的大兄、二兄。于是北斗九星的九皇变成北斗七星加勾陈、紫微。


斗姆的信仰其实是道母演变,《黄庭经》内提到修炼方法,也有「道父道母」之说。


道父道母,根据道教理论,元始有阳体,也必有阴体,道生万物,万物存在,必然有道父道母概念。


不过这仅仅是个道学概念,并不是说有道父、道母二神。


《斗姆延生经》中讲述了诸星之母是道母化身为斗姆元君。



这也是斗姆地位高的原因。但紫光夫人故事一说,直接把对宇宙先天之母的理解庸俗化。甚至不去挖掘道母的文化,直接会认为紫光夫人成斗姆的故事迷信化。


至于《淮南子》中北斗男女二神,在后世传承中直接消失了,这男女二神直接是北斗九星的上司,亦即后来保留了男神的北斗星君。


北斗系统用拜斗姆来替代北斗星君,似乎影响更大,因为斗姆不仅比北斗九皇高,还比北斗星君高。


再往后,斗姆神权继续扩张,不仅北斗,南斗、东斗、西斗、中斗、万星等都是斗姆所生,斗姆神权扩张到万星之母,亦即汉代所说的「道母天尊」。


佛教进入中国,不但把北斗信仰拿过去改名换姓,还把斗姆也给改名换姓。


佛教(密宗)用印度的摩利支天命名给斗姆,并把摩利支天的怪物形象强行替换斗姆。


u=1927741635,4269743908&fm=26&gp=0.jpg


摩利支天形象为印度式的怪像(正统中国神系之神为正常人形象),佛教还给摩利支天安排了七头猪拉着车架的坐骑,是为了侮辱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为何被辱为猪,还成为摩利支天的坐骑呢?这件事跟唐朝一个和尚有关。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僧一行。




一行在教科书上还出现过,说他造了《大衍历》。但这是非常不负责的说法,因为实际上他并未造《大衍历》,只是增补大衍历八百年一日的误差。


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在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明皇杂录》


意思是,汉朝的落下闳造了《大衍历》,并说八百年后差一日,则自会有人来修补。时间到了唐朝玄宗时代,正好八百年,和尚一行修补了这一天的误差。


他修补了《大衍历》后,朝廷很高兴,所以唐玄宗比较敬重他。


《明皇杂录》记载了一行与北斗化猪的事。


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者,家甚殷富,奇一行,不惜金帛,常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従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徒一大瓮于中央,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坊某角有废园,汝向中潜伺。従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置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则殒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系乎!释门以嗔心坏一切喜,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従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明皇杂录》


什么意思呢?说一行小时候比较穷,邻居王阿姨比较富裕,王阿姨多次救济一行,常年积累,差不多十万钱。一行总想着怎么回报。


到了开元时候,因为修补了《大衍历》 ,得到唐玄宗的礼遇。邻居王阿姨的儿子杀人犯案了,王阿姨来找一行帮忙,想请他在皇上面前说个情。


一行说要金帛的话十倍奉还,但杀人这种事,皇帝执法严,难以求情。王阿姨怒了,骂他白眼狼。


一行心生一计,让寺庙的役工准备好大瓮,放在一个废园空房里,然后潜伏旁边,有什么动物就抓。到了晚上抓回七头猪,一行把猪全放在瓮里封好,写上焚文咒语。这一抓,当晚天上的北斗七星就不见了。


一行趁机劝玄宗大赦,就这样王阿姨的儿子就得救了。一天出现一星,七天北斗就全出现了。


这个故事是晚于唐玄宗快一百年的郑处诲记录在《明皇杂录》上。《明皇杂录》并非史料,但多记载玄宗一朝的奇闻怪事,且晚于一百年左右,故事本身就多可不可靠。


但这个故事就成为北斗化为猪的来源。


先不论化这个故事,就北斗七星既然是斗母儿子,怎么又化为猪成为斗母的坐骑呢?很显然,于理不合。以北斗之高贵,更不可能化猪,还被一行给逮住藏起来了,可能吗?


关于这个故事只可能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郑处诲完全文学创作,拿来消遣。

第二种是一行是个搞天文历法的,经过观察推算发现那几天北斗将会有所隐,趁机造了个噱头好劝玄宗大赦救他王阿姨的儿子。


在《开元道藏》被毁之后,道教连自己斗姆形象都无法考证,而被直接篡位成功的摩利支天掩盖了真相。


由于斗姆文化源自道母概念,自然没有名讳,后来的道教编撰的紫光夫人故事以及名字直接用摩利支天,后来写成摩利攴天。攴,音po),可能为传抄写错同时为了区别佛教密宗摩利支天而被沿用。


所以,问题就很清晰了,斗姆是斗姆,摩利支天是摩利支天。都不不应该是摩利支天的形象。


拜斗法术和仪轨沿用古时候拜斗之延寿禳灾之术,但后来道教的斗姆形象成了印度人。


这也是为什么拜斗姆也灵验的缘故,因为法术未变。但神坛上坐了个他国之妖魔。


总结起来,斗本无母,所谓拜斗母实际是拜北斗的延寿禳灾之术。摩利支天或摩利攴天更非神仙,乃妖怪也。


庙混子们该提高姿势水平了


2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
平人蘭 三年前
1
原來在這。來個表情 😄
中國風 三年前
2
江山代有庙混出,各骗香火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