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9)-荆州


蕐夓文朙中樞府 二七六二五零二年九月廿九
原創

相关链接:

【注】:建议按系列顺序阅读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1)-济水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2)-兖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3)-冀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4)-雍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5)-梁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6)-青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7)-徐州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8)-扬州


前文说到扬州,占据传统认为的荆州地区,那么荆州又在哪呢?

《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很明显,荆州之名与荆山有关,荆山在哪里,是确定荆州地理位置的关键。很遗憾,荆山之名在历史上有重复者,就目前留下的历史而言,荆山有五座。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9)-荆州

其中最出名的是湖北荆山,正因此,秦汉以来解读荆州一般以湖北荆山为地标参考。

其实远在上古,荆山就不止一个,或曰:北条荆山、南条荆山、东条荆山、西条荆山等。其中至少有三荆山是被记录的。《类书集成·三条荆山论》:「荆山,在今陕西西安府富平县西南一十里。《禹贡》:荆、岐既旅,即此。」「按《书经·禹贡》:荆、岐既旅。〈传〉此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北。彼是荆州之荆也。〈《蔡传》〉荆、岐二山名荆山,即北条之荆。《地志》在冯翊怀德县南,今耀州富平县掘陵原也。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很很明显,《类书集成》把陕西荆山作北条荆山,又把湖北荆山作南条荆山。

宋·程大昌《禹贡论》:「荆山一也,而有三条。孔安国微有端倪,而班固《地理志》明曰:北条在冯翊怀德县南,条在南郡临沮县,此说凿矣。而经之导岍、导嶓,皆尝明有荆山,故犹有所并附而为言也。已而马融、王肃又广之为三,曰:岍,其北也;西倾,中也;嶓冢,其南也。夫荆自西倾以至太华,凡所序之山,本无荆名,其何据以附足三条之数也。」程大昌认为汉朝孔安国、班固等人已经不知道三条荆山在哪了,于是胡乱攀附,不足为信,而从西倾山到太华山等所有的山自古没有荆山之名,所以在太华之东,河南灵宝的荆山,其实是后人攀附的,不足为信。

攀附黄帝铸鼎荆山.png

后人攀附的河南灵宝黄帝铸鼎的荆山。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乃上去。

既然采首山之铜,在荆山铸鼎,那么首山必须离荆山不远,那么首山在哪呢?

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河南襄城县认为首山在襄城县南。

襄城县首山.png

黄帝要是在这里采铜,又运往灵宝荆山,直线距离都是三百公里左右,且并没有交通便利,全是大山,故不可取。况且,襄城县首山这个地方,实际上并无铜矿,也没有遗留采矿的痕迹。

除了黄帝铸鼎,还有大禹铸鼎也在荆山。《类书集成》:「《帝王世纪》曰: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按《广舆记》:西安府荆山在富平县,禹贡荆岐既旅,即此。《帝王世纪》云:禹铸鼎于荆山。」此处认为大禹铸鼎的荆山就是陕西荆山。同时,陕西的地方志认为,黄帝铸鼎和大禹铸鼎都在陕西荆山,这就矛盾了。

《禹贡论》:「三条四列纷纷无定者,皆以荆山两出之故也。

那么荆山究竟在哪呢?荆山三条,四列又是什么呢?

在《山海经》里面,同样有关于荆山的记载。

《山海经·中次八经》:

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牦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䨼,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𧕛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

按照《山海经》的记载,荆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山脉,荆山的首山叫景山,是雎水的发源,东南流注于江。

除了荆山山脉之外,还有单独命名的荆山,是漳水发源,东南流注入雎水。

漳沮水.png

现在湖北荆山出,也有漳河、沮河。但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并不符合实际,漳河实际上是南流注入沮河。通于雎。漳河也可能历史上发生过变道,所以看上去也说得通。

但是,如果结合《山海经·中次八经》整体看,就有巨大矛盾了。

按照「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一璧。中次八经》诸山描述的走向,从景山开始向东北方向1120里,又向东410里,再向东北570里,再向东南120里,再向南120里,再向东南340里,再向东北150里,再向东50里,再向东南200里。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9)-荆州

根据三角函数计算,则相当于最终向东2580里左右,向北630里左右。根据黄帝时代一里相当于今448米左右推算,整个中次八经到尾山向东580公里左右,向北140公里左右。

然而若以湖北荆山去对照中次八经,不但整个方向上山并不吻合,且首尾的方向上大多是一片平原。

所以中次八经中的漳水、雎水显然不符合今漳河、沮河。

按照中次八经群山走的方向,向西平移到四川的话,群山恰好能对上,且四川绵竹就有雎水镇、雎水河。

雎水镇.png

干河子就是雎水。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注于江是特指长江吗?不一定。《山海经注》:「岷山,大江水所出。崃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东流注於大江

《考信录》:「《禹贡》曰:“三江既入”。又曰:“东为北江,入於海”,“东为中江,入於海”。夫曰北江,曰中江,则有南江明矣。

所以北江、南江、中江都统称江,最终注入长江。恰好雎水河东南流注入中江。

雎水镇雎水.png

这是比湖北沮河更符合山海经描述的地理。

换言之,雎水镇西边的山,就是中次八经中的景山,而根据中次八经群山的走向,大巴山山脉就是荆山山脉。

大巴山荆山.png

湖北荆山属于荆山山脉之尾,在后世保留了荆山名称。古华山就是整个秦岭(在梁州篇已提到),古荆山之一就是整个大巴山。

为什么说大巴山也只是荆山之一呢?因为古荆山是三条四列。那么大巴山脉的荆山属于北条荆山?还是南条荆山?或是其他呢?

《水经注疏》:「赵云:按《禹贡锥指》曰,《漳水注》亦引《地理志》曰,《禹贡》东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

《水经注释》:「地理志曰禹贡东条荆山【一清按东条字误当作南条】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

古籍中也是混淆的,一会把湖北荆山当东条荆山,一会当南条荆山。

另外,三条荆山之所以称谓条,其实就不单指一座山,而是山脉,所以班固认为的北条荆山在陕西那座,根本不是真正的北条荆山,因为它不是山脉,体量太小无法与三条四列荆山符合。

《书传》:「自北条荆山至于河为豫州」如果陕西荆山是北条荆山的话,那么北条荆山与黄河之间为豫州,这又与地理矛盾,所以传统的解析北条、南条、东条皆错误。

在湖北荆山出口有一个地名曰荆门,荆门者,荆山之门,此门向西与长江三峡夔门相连,它被称之为门,指的是四川盆地东出的开口。门不可能只有一阙,既然大巴山是荆山其中一个,那么荆门之南,也是另一个荆山才对。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9)-荆州

四川盆地其实就是被南北荆山包围起来的,古籍常把湖北荆山误为南条荆山,而南条荆山又与东条荆山混淆,说明很大程度上,南条荆山其实就是东条荆山,而把南条混淆北条,是因为在荆门处地理位置毗邻。

既然南条荆山就是东条荆山,那么与东条荆山对应的西条荆山,也就很容易知道地理位置了。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9)-荆州

三条荆山共始之处,也就是荆山的首山。西条荆山,横断山是也。南条就是东条,所以荆山是三条四列。因为东条与南条重叠了,这是秦汉以来的古籍没搞懂三条四列的原因,也错乱了三条的位置。

三条共同的起点,叫首山。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雅安的洪雅县瓦屋山严道铜山遗址,有被开采铜矿的遗迹,被认为是三星堆青铜器的铜料产地。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9)-荆州

瓦屋山、贡嘎山等周围就是首山。

至于鼎湖,在治水之后大抵逐渐消失了,以前的岷江等水在四川盆地形成了湖泊,黄帝铸鼎之处大抵离三星堆也不远。【在以后文章详述】

回到荆州的问题,《尔雅》和《禹贡》都是春秋战国作品,自然错误理解了荆州,真正荆州在荆山之南,属于九州西南。那么荆山之南此处的荆山就是西条荆山。

荆,也指软荆,藤类。《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虚构了诸葛亮火烧西南藤甲兵的桥段,但西南少数民族确有用荆条做防护工具的传统。

根据以上论证,可得出上古九州之荆州大概范围

上古地理解读(系列09)-荆州



0 評論 - 登錄 參與評論